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宰相 > 第299章 夺淮入海 阅读设置

第299章 夺淮入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崔呈秀将昨晚盐帮发生的事情复述一遍,然后叹了口气说道:“三弟,你拍拍屁股走了,却留下这个烂摊子给哥哥我!从今天开始,这个扬州城里将永无宁日了!”

    赵和听崔呈秀这么说,心中骂道:你这家伙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跑到老子这里玩什么悲天悯人!老子的信条就是生前及时行乐,那管他死后洪水滔天!

    赵和嘿嘿笑道:“虽然这几日大哥过的辛苦,但将来几方讲和的时候,必定要请大哥出面,到时候既得好处,又落得名声,小弟在这里恭喜大哥了!”

    崔呈秀也知道自己占了大便宜,他哈哈一笑说道:“今天哥哥来送三弟一程,希望三弟北上路途顺利,到了淮安不要忘了哥哥求三弟的事情!”

    赵和心中暗骂崔呈秀得陇望蜀,已经在扬州得了便宜,还想着从东林党这边在得一次好处,天下那有这么好的事情?

    赵和虽然心中这么想,但嘴上却笑道:“这个请大哥放心,小弟那里能忘了大哥的吩咐?”

    崔呈秀哈哈一笑,然后出了船舱拱手告辞:“三弟,路途遥远,三弟一路顺风!希望以后有机会在北都与三弟见面,到时候咱们两兄弟不醉不归!”

    赵和也拱手笑道:“小弟估计时间不应该长,大哥很快就会高升的!”

    二人心怀鬼胎的大笑两声,然后互道珍重告辞。

    崔呈秀站在东关码头上看着赵和的船离开码头,心中冷笑:“赵和这家伙心狠手辣,为目的不折手段,这种人物如果不能为己所用,还是早日除掉的为好!”

    赵和不知道自己一个简单的报复行动,竟然能被阉党五虎之首的崔呈秀忌惮,同时也为自己的将来树立了一个大敌。不过这都是后话,现在的赵和悠闲的坐在船上,心中想着到了山东去哪里玩的问题。刚才答应崔呈秀去淮安为他走动求官的想法,自然早已经被赵和丢到爪哇国了。

    赵和离开扬州后的第一站就是淮安,明代的淮安可不是后世那个江苏省排在最后的地级市,明代淮安府可是大运河上与苏州、杭州、扬州起名的运河沿线四大都市,同时掌管漕政的漕运总督衙门就设在淮安。

    因为明代南直隶的特殊性,所以从明中期开始,淮安的漕运总督衙门也监管南直隶在长江以北五府三州的政务,现任的漕运总督就是东林党大佬李三才,实打实的地方实力派。

    赵和虽然答应崔呈秀去找李三才为他求官,但到了淮安这里赵和就把这件事忘了。赵和离开扬州的五日后来到了淮安,赵和原本打算不上岸直接出发去山东的,但是大运河到了淮安这里就离开了淮河水系,要进入黄河了,所以赵和等人要在淮安换船。

    一开始赵和还不知道为何换船,在他的印象里北方大运河是连成一线的,从扬州上船不用下船就可以直达北都。其实北方大运河都是利用了北方各水系才能贯通,除了这些北方运河因为北高南低的地理劣势,每走一段就要下船经过水闸,实在麻烦的紧。

    赵和的船靠到淮安码头上,不远处就是翻腾不息的黄河,赵和以为这是淮河,问身边的杨彪道:“杨彪,这淮河的水怎么这么混?”

    杨彪知道自己这个二哥不学无术,只好耐心解释道:“二哥,淮安城外原本是淮河,但几百年前黄河夺淮入海,所以现在黄河淮河共用一条水道入海!”

    听杨彪这么说,赵和十分好奇,在他的记忆中黄河入海口不是在山东东营吗?怎么跑到江苏这里来了?

    赵和的问题换其他人还真答不上来,但粮帮就是靠水运谋生,对中国这条母亲河还是有些了解的。

    黄河历史上有四次夺淮入海,其他三次影响不大,但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就是这最后一次,也就是赵和眼前这第四次夺淮入海。

    第四次夺淮入海发生在1194年,这一年是南宋绍熙五年,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洪水吞没封丘县,一路南下侵夺了淮阳以下的淮河河道。

    这次黄河改道持续到1855年,也就是在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北徙,终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

    这次黄河改道间接的促使了两个朝代的灭亡,一个是金朝一个的元朝。

    当时的金朝统治者面对河水束手无策,仅仅调集民夫在孟阳河堤和汴河堤岸作些填筑修补的工作,使洪水不至于浸没开封而已。这场大水灾使山东、河北、河南等路黄河两岸的大批农民丧失生命,幸存者流离失所,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同时这场大水灾也重创了金朝的国力,使得金朝在无力量压制崛起的蒙古,终于在三十后在南宋与蒙古的两面夹击下灭亡。

    同样占领中原的元朝也要面对水患肆孽的黄河,元至正四年,黄河在白茅口决口,严重威胁漕运。朝廷派贾鲁治理黄河,贾鲁主张“疏塞并举“,疏是疏浚原汴河,导水东行。塞是修筑北堤,堵塞决口。

    这种不管淮河流域人民死活的治河政策让两淮之地饿殍遍地,初步统计当年两淮就饿死了五百多万人。元朝的不作为,在加上两淮之地的地主不满元朝的统治,终于在七年后,也就是元至正十一年,爆发了毁灭元朝的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因为他就是两淮出身,在加上老朱家的祖坟就在凤阳,所以历代明朝皇帝对黄河水患都下了大力气整治,在明代的二百多年中黄河并没有出现大的改道。

    不过到了二百年后的满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次改道,其实这次水患不大,完全是因为当时中央政府要镇压太平天国,中央实在没精力也没资金去治理水患,才造成第五次黄河大改道,这条中国母亲河在次从山东入海。

    咸丰五年的这次改道,因为当时处在国家动荡时期,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河南、山东、两淮之地数百万人口死亡,满清当时在内忧外患之下没有灭亡,实在是运气好的爆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