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132章:点火盒子 阅读设置

第132章:点火盒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造船让刘璎感到了银子不够用。其实这也是万事起步难,造船厂也可以买船呀?那不是更赚钱吗?可是现在不行,现在刘家有几艘大一点的船也是在内河跑,出海是不行的,去山东取菱镁石不就是雇用的船吗?现在想海上经商,即便自己不造船也要买船,没有战舰就要买战舰,那还不如自己造更便宜。

    只要自己的船场造出船,并且比别人的好,自然会有人上门来买船。更重要的是有了出海的船就可以做远洋贸易,那才是生财之道。到那时才能翻身,才能摆脱经济上的窘境。

    刘璎给船场造第一艘船的期限是八个月,在此之前,为了应付支出,维持运转,还要想法多赚银子。增加几种销路好的产品,同时寻找能合作的海商,卖到更远的地方去。海洋贸易是更广阔的市场,只要商品好就不愁卖。

    寻找海商的事情非展七雄莫属,因为他太熟悉了,并且不少人都认识,有的还很熟。所以刘璎就把这件事交给了他,让他找一个妥稳的商人。与此同时,要准备更多的货物,让各处的工场作坊生产更多的产品,特别是销路好,并且获利高的产品。

    还有一件事也是非展七雄莫属的:就是为第一艘船招募船员、水手、炮手、兵丁等人,并开始训练。在刘家只有展七雄具备海上行船的经验,并且经历过数次海战。

    展七雄问:“大少爷打算在这艘船上安置多少人呢?”

    刘璎想了想,说道:“这方面你应该更熟悉嘛。我想,从船老大、大副、二副直到操帆水手,至少要十个人吧?炮手也要二十人,普通兵丁至少要十个,还有账房、管理货物船舱的、厨师、郎中等等杂七杂八的人,我估算着船上的定员大约要四五十人。你知道廖凯的船吧,那也是五百料的船,船上大约有一百人吧?”

    展七雄:“大少爷记性真好,廖凯的船上有九十多人,差几个就一百了。他们这么多人不就是为了打仗吗?养这么多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呀。如果照您说的咱们能避免跳帮战,也就不需要养那么多人了。”

    刘璎:“你现在就张罗着招人,招来的人暂时都放到家丁队里训练,将来的水手就从家丁队选拔。哦,船老大等人选要特别用心,我们需要出过海操过船的,一定要有航海经验,同时也要年轻。这样吧,年龄要小于三十岁。这样的人遇到的都要,不嫌多,因为我们以后还会不断的增加船只。”

    展七雄:“是,我记下了。”

    刘璎:“还有一件事,就是咱们的火铳都要两个人才能开枪,这总是浪费人手。这些天我琢磨出一个办法,你明天找一两个心灵手巧的铁匠来,我与他们合计,看看能不能实现一个人操枪射击。对了,船上的水手不管是干什么的,都给配上火铳,是短铳,不配长的火铳了。在近战的时候就可以形成强大的火力,杜绝敌军跳帮。”

    我们故事里一直说两个人操作一支火铳,实际上三个人的也有,因为有的火铳分量很重,一个人拿不动,需要人在前面扛着,后面一个瞄准的,还有一个点火的,这不就是三个人了吗?

    当然也有一个人操作的,那就要自己点火了。想想那个动作就很啰嗦也有点悬:当发现目标需要开枪的时候,先要拿出引火物点燃火捻。关键是引火物还要仔细收好,不能乱扔。然后才是急忙端枪瞄准,也可能来不及摆好姿势,火铳已经响了。

    总之,火铳的操作很不顺当。

    与现代的步枪相比,此时的火铳没有枪托也没有扳机。

    没枪托是因为黑火药爆发力差,同时枪筒子粗糙,与子弹不是严密配合。综合起来看火铳射程短,杀伤力差,于是火铳的后坐力不大,这是没有枪托的原因。

    因为发射靠明火点燃药捻,因此火铳也没有扳机。

    刘璎设想的办法是增加扳机,手指勾动扳机的动作来旋转一个防风雨的盒子,那盒子里是火种,让火种靠近引火捻子来点燃火药。刘璎给它起个名字叫“点火盒子”。

    如果点火盒子能够实现,它有两大好处。第一是一个人就可以开枪,改变了两人操作的情况。第二,火种在密封的盒子里,可以防风雨。原来的火铳下雨天不能用,刮大风也不能用,这情况就可以扭转了。

    点火盒子很简单,如果能试验成功,将给火铳带来极大的改革,因此,其意义重大。

    刘璎画了图,但是最终还要工匠去实现,所以他要展七雄找工匠来商量。

    也可以说这个改进与战舰有关。因为船上人手少,如果能把两人操作一支火铳变成一人,在有限的人数之下,火力增加了一倍,因此可以说这一项改革是被船上人手少的现实逼出来的。

    实际上很多发明创造都有原动力,需求越强,动力就越大。

    ……

    一个新产品的研究制造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最后导致失败也是可能的。刘璎深知这个道理,可是他不能每天都盯着工匠们,这事需要有人代劳。以前干这事的一直是展七雄,可展七雄事务繁多,现在就由小雨接替了这一份工作。小雨比刘璎大四岁,今年十四了,已经是下伙子的模样。因此小雨现在每天要一两次到作坊里查看,有什么难解的问题他回来向刘璎禀报,刘璎的话也由他来传达。

    有刘璎的指导,同时也因为这个装置极简,没几天就做出样品可以试验一下了。刘璎听了很兴奋,他亲自到现场查看。

    刘璎带着小雨来到造船场,制作点火盒子的铁匠作坊就在船场里,船场里需要的铁器加工活都在这里做,比如独轮车的轴承、轮外箍等等,所以这个作坊很大,有十几个工匠。

    实际上点火盒子的试验品已经测试过了,装在一支短铳上,铁匠已经做过几次点火试验,他们心中有把握了才敢禀报。试验成功了当然会沾沾自喜,此外他们也盼着赏钱呢。

    见大少爷亲自来了,船场管事谢十三赶紧跑来跟着。

    刘璎说道:“看那边很热闹,是船坞开工啦?”

    谢十三:“是,是。开工两天了。”

    刘璎是来看点火盒子的,于是他们径直奔铁匠作坊去了。

    铁匠头也赶紧过来侍候,拿来一支装好了点火盒子的短铳,刘璎接过来仔细观看。

    盒子和扳机是一体的,是一个部件,外观看着还不难看,能看出来工匠们很用心,小心打造,仔细的打磨,看着像个精致的工艺品,并且明显的是用熟铁和铜两种材料打造的。其实用在武器上的部件好用就行,完全不需要修饰外观。

    盒子用一个铜箍固定于火铳的把手处,也就是说,这个部件是捆绑上去的。

    放在现代一定会用螺丝钉固定,干净利索还坚固牢靠。可是这个年代没有螺丝钉,那是需要现代的机械设备才能生产出来的。别小看这小小的钉子,任何一种钉子,你让铁匠打造试试看?多好的手艺他也做不出来。还有,用螺丝钉就要打孔,不要说螺丝孔,就是普通孔,在铁质的火铳上打孔现在也很难做到。

    具有现代知识的刘璎边看边心里琢磨,也是感慨万千,什么时候能有基本的机械加工能力呢?

    他用手指勾动一下扳机,还是蛮灵活的,并且有弹性,可以自动恢复原状。他不由得心中满意,赞叹工匠心灵手巧。

    点火机构封闭在盒子里,盒子面上有铜盖子,盖子上有小孔,可以模糊地看到盒子内部,这是为了看里边的火种是否正常的。

    如果在现代,这个盖子可以用玻璃或透明塑料,也可以用金属丝网,都能观察到内部。可是此时这些材料都没有。

    比如说玻璃,此时只有琉璃,勉强透光,根本就不透明,塑料更不会有了。要铁丝网、铜丝网首先要有铁丝铜丝,那是拔丝加工的产物,都属于轧钢一类,各种金属型材都是轧钢的产品。所以此时的金属丝只能是非常少量的,并且长度也很短的,这都是手工打造的,一般用于金银饰物。

    好了,就说这些吧。总之一句话,制造什么产品都要符合当时的技术水平。所以点火盒子上的盖子是有孔的薄铜片,因为铜材更容易打制成薄片。

    点火盒子里有个铜片夹子,可以固定引火物。引火物就是一段香,是寺庙里点的那种香。这个夹子是可以旋转的,手指扣动扳机,它就旋转。

    盒子的前端有个小钩子,火铳的引火药捻被挂在钩子上就固定了位置。当勾动扳机后,引火的香旋转过来就点燃了药捻,进而点燃枪膛里的火药,火铳就打响了。

    有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机构就不需要另外一个人专职点火了,一个人就可以发射火铳了。并且兵丁不分心,可以专心瞄准,自己掌握开枪的时机。

    刘璎说:“装上火药,打一枪试试。”

    ——en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