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208章:总司令 阅读设置

第208章:总司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谨要带全家回浙江南田老家,刘璎从北竿岛赶回来送行。

    刘璎对刘谨提到了纺织的事,他说:“父亲,在老家咱们有三家织布作坊是吧?那么懂得制造修理织布机的工匠就应该有吧?我想找几个这样的工匠过来。一来福州这边也可以开织布作坊。二来我也想制造织布机当做商品出售,特别是贩卖到海外,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刘谨:“这事不难,咱们自家就有很好的匠人,手艺都是不错的。不但能做织布机,咱家的纺纱机也不错,我可以给你找几个人。但是为父要提醒你,咱家在福州算是外乡人,纺织这个行当利益纠葛颇深,可不光是织布卖布那么简单。”

    听到父亲如此说,刘璎想起来当初刘谨说过的话。刘谨曾经说过:这织造行当也不是咱家想怎样就怎样的,还有乡邻好友的关系在里头。不要说处州,仅仅青田县做织造的何止几十家呀。我们南田也有七八家,乡里乡亲的互相都熟悉,有的还套着亲戚。就拿采购棉花来说,各家收多少?价格如何?都是有照应的。为父我还是南田的商会会长,更要守行规。咱这里出产的棉花少,由于战乱断了商路,几年了,外边的棉花进不来,乡里县里棉花都欠缺,咱家怎好争抢呢?俗话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这不是结怨与乡邻吗?所以扩大产业断不可为!

    纺织行业对社会影响大,虽然没有像盐铁那样的官府专营,但是官府也有管理,纺织产业密集的地方甚至有专门的官府衙门。

    想到这些,刘璎说道:“我记得,那还是五年前父亲曾经教训儿子的话,想起来依然犹言在耳,现在他父亲再次提醒,我一定会注意。儿子打算把纺织作坊建在北竿岛上,棉花、麻、蚕丝等原料的采买都会躲开福建、浙江,与本地商人没有竞争。我们出产的布匹也是远销海外,或者北方各地。这就避免与本地士绅争利了,我们这样做应该可以吧?”

    刘谨点头说:“如此甚好。”

    这就是有商船队的优势了,有远程贸易运输的能力,买进原料和卖出布匹都容易解决。

    比如现在国内的多年战乱对农业破坏极大,土地荒芜,不光是缺粮食,棉花同样大幅减产,还有麻丝等原料都会短缺。江浙一带明后年可望逐渐稳定,可是北方还要乱好几年呢。

    面对这种局面,就如同采买海外的粮食一样,也需要采买海外的棉花。由此,北竿岛上的纺织业受国内影响最小。

    纺织作坊也可以建到南竿岛,就是马祖岛上。这是大众化的行业,不存在军事方面的敏感,所以就不必太拘束。北竿岛毕竟太小,面积有限。同时两岛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很方便。

    刘璎问:“父亲打算哪天动身,好早点准备船只。”

    刘谨:“这一大家人也不容易,老老小小的。怎么也要准备十天吧。”

    因为浙江地面已经不打仗了,比较平静了,所以就可以坐船回老家了。自家的船队就在北竿岛,可都是大船,海上没问题,进入内河则只能是宽阔的水域,肯定到不了南田,只能另外准备小一些的船,刘家原本就有几艘内河的船。乘坐船只免去了行路的辛苦。

    。。。。。。

    刘璎知道:纺织业在世界工业和科学技术进步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是必须要重视的,这也是抓住了要点。为此,刘璎就打算收罗纺织机械方面的人才。

    可以在北竿岛建制造纺织机械的厂子,同时要成立技术组,专门从事纺织机械的研究,制造最好的纺织机,同时也建设纺织厂,生产布匹。

    这是一种超前意识,如果将来有了蒸汽机那样的工业动力的配合,是不是工业革命就在中国诞生了呢?这个理想很宏大,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见到这么辉煌的成果。可是,一旦实现,他将改写文明史。

    从经济上说,纺织业潜力巨大,是因为市场巨大。不管工业革命能不能搞成,它是能够持久赚钱的行业。

    再与进口粮食的规划配合起来,平民百姓的穿衣、吃饭这两样最基本的民需都得以改善,起码可以避免大饥荒的惨剧发生。

    。。。。。。

    刘诠是另外买的宅子,与这边的住宅有一段距离。既然已经确定他留在福州,那么他是如何打算的?如何安置?总要弄清楚才好。为此刘璎登门拜访他三叔。

    刘诠娶亲两年了,现在他媳妇刚刚有了身孕,所以家里人口少,他这一处宅子不大,也显得很清净。

    刘家只是普通乡间的士绅家庭,家境一般,只是刘璎到了福州之后经营出海生意,刘家的经济才略有起色,因此刘家没有太大的排场,每一房只有一个丫鬟和两三个粗使的下人。现在刘诠的宅子里就是这个情况。

    刘诠成亲后不久,刘璎就离家来到福州,因此他与三婶比较生疏,说话受拘束,有身孕的人也需要休息。刘璎向三婶问安后闲话不多,就与三叔去书房说事情去了。

    刘诠笑着说道:“呵呵,我就知道你要来,可有什么事情?”

    刘璎说:“听父亲说三叔您要留在福州,侄儿当然要来看看啊。前些天三叔不是已经在北竿岛盖宅子了吗?不知三叔您是如何打算的?有什么需要侄儿去做吗?”

    刘诠说道:“不瞒璎儿你说,我还真是有打算的。我这人喜欢舞枪弄棒的,在家里就管着家丁队。我看岛上的护卫队挺好的,我去管护卫队你不会反对吧?”

    刘诠性子直,不会拐弯抹角,有话就直说。

    虽说福州这边也都是刘家的产业,但是刘璎管着福州这边的事,是当家人,这一点是明确的,当初二叔刘诚在福州就是这样的。刘诠纵然是长辈,也要守家里的规矩不是。所以他还是要商量着办,不能摆叔叔的谱。

    刘璎说道:“三叔,瞧您说的?我是巴不得的,哪能反对呢?护卫队就是武装,不是军队也是军队,这么要害处当然还是自家人掌握为好。其实不光是岛上的护卫队,对苍龙号您也熟悉了,那就是水军,也是军队武装。这水陆两支队伍合在一起,都麻烦三叔您管起来可好?”

    这就是海军、陆军总司令了。当然队伍太小,有点像胡传魁那个土司令的味道。

    刘诠高兴起来,他说道:“我跟着苍龙号出了一次海算是知道了,海上作战完全是另一回事,和陆地上真的不同。水军的事一时真抓不到头绪。”

    刘诠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对海军是外行。

    外行能不能领导内行呢?这事就是现代也有争论,不能断言行还是不行。

    前面我们说过朱文正的故事,他是明初著名的将领之一,应该说在洪都之战的时候他就是个外行。你想啊,朱元璋就是穷小子出身,要饭就要了好几年。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家境也好不到哪儿去,他恐怕大字都认不得几个,更不要说上军校或者读兵书战策了,那都是不可能的。洪都之战时朱文正才二十多岁,对于军事能是内行吗?绝无可能。没别的能解释,只能说天份了。

    刘璎说道:“谁天生的就会打仗啊?朱元璋起家的时候怕是还不认识字呢?以后有时间三叔您跟着船队多走几趟不就熟悉了吗?三叔您管着水陆两军,就叫总司令怎么样?”

    “总司令?这是什么官衔呀?没听说过,只听说过有总兵。”

    古代军官的名称也很多,比如:某将军、副将、都督、总兵、校尉等等的。

    总司令是现代的名称,还有什么军长、师长的。

    刘璎笑着说:“三叔没听说过就对了,如果叫您大都督,叫总兵,您敢应承吗?就不怕把官府招来?所以起个谁也不懂的官称才好。”

    刘诚:“是这个道理,也难得你想出这么个名字,细想一想也能懂。‘司令’就是发号施令的意思,真挺威风的,还加了个‘总’字。那就是发号施令统管所有的人。真不错。不过这名字也太张扬了,我看就取一个‘总’字,叫总队长好了,是护卫队总队长。这名字不犯忌讳,也不张扬。”

    “护卫”这个名字连团练都算不上,就是土财主的家丁护院,这名字当然不张扬。

    刘璎觉得还是总司令的名称更合适,但是他三叔自己说了也不好驳回,于是他说:“其实叫什么没关系,统领水陆两军才是实在的。就按三叔说的办吧,咱岛上也有刻印章的匠人,找他刻一个总队长的大印。”

    至正26年10月27日,刘谨带领一家老小返回浙江老家。

    一大早他们就在船厂的码头登船,今天调来的船只可不少,有大小六艘船,形成一个大船队。

    其中有三艘船是刘家从浙江赶过来的,都是适合内河航行的船。从闽江口到瓯江口这一段海路是近海,也不远,内河船也没问题。

    福州这边调来那艘新买来的交通船,这船也有200料,与前面三艘船大小差不多,关键是它有个不错的客舱。

    刘璎还调来一艘大船,是自家船厂造的福顺三号,此时商船队没有出海,正好用一下。这艘船比较大,有一千料,它是不能到达南田的,只能在瓯江里航行,可以到青田县城附近的码头。因为它有整一层的客舱,有二十多间,可以住很多人,这就舒服多了。特别是它有一间豪华客舱,是带卫生间的,对女客很方便。

    还有一艘小帆船,它是做船队交通船用的,可以在各船之间运送人员和货物。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做航线向导,因为这艘船是邮号的,它每日都在这条航线上往返航行,对航路特别熟悉。今天它与船队同行,同时也执行邮号的业务。

    这大大小小六艘船组成一个船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