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45章: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设置

第45章:铁是怎样炼成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璎有个疑问一直解不开,那就是古人是如何生产出熟铁的?现在廖凯的冶铁工场开工了,他终于看到了熟铁是怎么炼成的了。他不得不惊叹古人也不简单,也是有智慧的,虽然古人对钢铁成分的理论研究没有搞得很明白,但是在实践中也摸索出钢铁的基本分类和特点,并且摸索出对应的冶炼方法。

    很粗略地说:含碳量高是生铁,含碳量低的是熟铁,介于二者之间的就是钢。

    上面这句话太粗略了,但是对于外行科普还是很明了。

    在炼铁的炉窑里,铁矿石与煤炭混合在一起烧,达到铁的熔点后,矿石里的铁就融化了,去掉渣滓就剩下铁了。这个铁水凝固成铁块就是生铁。

    古人的冶炼办法很简单,刘璎一看就明白了。

    刘璎看到两个工匠抬着一个容器到出铁水的口接着。融化的铁水流到容器里。

    这个容器的样子像个极粗苯的盆,里边的口径大约一尺,外圈有两尺多,就是壁厚特别厚的一个盆。制造材料当然是耐火的,不能被铁水冲垮。其大小要两人能够抬着走,大了肯定抬不动。所以它的容量就是几十斤的铁水,不会太重。

    这个古怪特别的容器就是生产熟铁的装备了。作为懂得一些工业知识的刘璎来说,这东西就类似于现代的炼钢转炉,原理相同,就是技术太原始了。为此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土转炉”吧。

    看到这里,刘璎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有这样的方法。

    下面还有工序,刘璎按自己的知识猜测,下面应该是氧化过程。

    刘璎看到操作的匠人都身上盖得严实,有厚布围裙、上衣、手套、帽子,脸上也蒙着布。他看那个装铁水的盆,就是土转炉,里边的铁水噼噼啪啪的爆出火星,向外喷射。

    “小孩子,这有什么好看的?离远点,小心烫伤你!”

    一个工匠抓着刘璎的胳膊就往旁边拉。刘璎知道他是好心,所以也没反抗,顺从地跟着退到边上。

    工匠没有发火是知道这个小孩是廖爷的跟班,但是不知道名字。能在廖爷眼前的人都是亲信,他看廖爷的面子他们不敢失礼。

    两个匠人抬着土转炉到一个专用工位放下。这处“专用工位”立着一段木板矮墙,墙后有个一尺高的台阶,一个工匠站在木板后的台阶上,在木板墙上方伸出手里拿的长长的棍子。不是木头棍子,是铁棍子。去搅动土转炉里的铁水。这一搅动则火花暴起,向四周喷射。

    他们的服装和木板墙都是阻挡火花的,防止烫伤。

    搅动的越快,火花飞蹦的越激烈,好似铁水沸腾了。

    经过一段时间,搅动引起的火花越来越少了,这道工序就完成了。滤掉渣滓,铁水倒入模具(地面上开的沟槽),铁水降温固化后变成铁块。这铁块就是需要的产品:熟铁。

    刘璎终于知道了,古代的熟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古人得到了生铁和熟铁,然后才是钢。

    由上面的过程可知,古代的钢铁产量极低。

    生铁每次产量是一个炉窑的容量,此时的炉窑水平一般是一两百斤。熟铁每次产量是一个土转炉(盆)的容量,一次几十斤。而钢每一次产量就是匠人捶打的那一小块,只有几斤。

    产量的确很低,非常低!现代里说钢产量有多少万吨,在古代是多少斤。铁器因数量少而珍贵。铁又是制造武器的原料,并且获利高,因此官府要控制,于是就有了官府专卖。

    相比较而言,生铁产量最大,成本最低,价格最便宜。熟铁次之。钢产量最小,成本最高,价格也最贵。

    看了炼铁的过程就可以知道,这时候的铁制品不但产量小,质量也不会高。可是古代也不是没有好钢啊,我们经常在历史故事中看到有名的宝剑、宝刀,那都是用百炼钢制造的,但是非常稀少而且昂贵。

    例如三国故事里曹操命人制作了五把宝刀,竟然耗时三年!还有些故事说,著名的宝剑竟然是工匠用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制成。这些刀剑都是价值连城,堪称无价之宝。

    古人耗费这么多时间,所追求的就是钢的质量。一是硬度强度,二是杂质少,金属内部质地均匀。这就需要无数次的锻造和测试。因为缺少理论指导,一切都靠试验,一次一次的试,还经常走回头路。所谓回头路就是品质下降了,前面都白干了,重头再来。

    像没头苍蝇一样的乱撞,不知道那一次运气好,只是凭着匠人的执着之气。这种干法哪能时间不长呢?用毕生精力造出来一把宝刀的是幸运者,失败者必然更多,否则那宝刀就不值钱了。

    廖凯看到刘璎对冶铁有这么高的兴趣,他也是有点奇怪,是不是小孩子对新鲜事都感到新奇呢?他自己也很忙,这么想一想也就算了。他还特意对刘璎吼了一嗓子:“小英,靠边点,别添乱,小心我揍你!”

    展七雄很有眼色,拉着刘璎到一处安全的角落,并告诫他不要乱跑,说铁水烫人可不得了。

    他们两人站的地方远离炽烈的炼铁炉,但是整个工场都很忙碌,他们旁边也有人在干活。

    这种冶铁的工场主要出产铁原料,他们的产品是铸铁块和熟铁块,没有或者很少有民用产品。这就叫术业有专攻,从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他们的专业,进一步的铁制品由下游作坊完成。

    比如生产农具的作坊就买入他们生铁块,融化了铸造农具。铁匠炉买熟铁锻造成各种工具,比如菜刀、剪刀、镰刀等等。军队里有专门的匠户购买铁原料打造兵器,如此等等。

    这种分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质量。冶铁工场从矿石冶炼出的铁原料含杂质多,品质粗糙。而铁器制成品的生产者在二次冶炼或锻造生产中需要提高材料质量,另外也要按工具用途改善性能。这些五花八门的要求由众多专业的小作坊,小铁匠炉去完成,冶炼场没办法做得那么细。

    这就是行业社会分工,众多行业互相关联,形成一种生产的生态环境。

    原则是这样的,但是成品利润更高,所以冶铁作坊不光是卖铁块子,也有少量成品的生产,毕竟日用品更赚钱嘛。

    他们生产的日用品数量不多,都是大路货,而且是比较简单的,比如铁锅。

    家家都需要铁锅,因此销量大,生产出来不愁卖。它技术含量低,几千年了,铁锅还是铁锅,样子也没变。

    廖凯的工场就生产铁锅,刘璎与展七雄现在站的位置就是干这个活的。这让刘璎有幸看到古代的日用铁器的铸造过程。

    不管古代技术水平多低,工具多么原始,其工艺过程与现代还是一样的,每个步骤都不能少。

    “工艺”,就是制造过程和技术之统称。技术性很强,积累了人们的智慧,还经常有奇思妙想,所以有个“艺”字。

    现代人刘璎生活于工业环境,他是懂铸造过程的,因此他看着眼前工匠所做的活计,一看就明白。

    这些工匠所干的活就是铸造铁锅。

    那边放着一溜好几口锅,锅的口径大小不一,都是普通家庭常用的。但是他看到的这些锅它不是铁的,是木头的,并且在锅底中心部位多了个木头橛子。

    刘璎知道这东西叫“木型”,是铸造铁锅的原型。锅底处多出来的那个橛子是浇筑口,就是铁水从那儿浇进来。所以成品铁锅的锅底都有个脐子,那是打掉了浇注口留下的痕迹。

    不管铸造什么产品都要先有个木头模型,就类似于这个木头的锅。

    在铸造产品中锅的形状太简单了,因而工艺过程也最简单。

    刘璎看到忙碌的工匠们抬着圆形的箱子,这个箱子是铁的,是网格的,也就是不封闭,有窟窿。箱子形状是与木型配套的,木型是圆的所以它也是圆的。刘璎知道,这箱子叫“沙箱”。

    工匠们用两个沙箱把木型扣在中间,捆绑成一体,然后就往里边装沙子。这些沙子是有粘性的,是因为沙子里边有添加物,目的是固定成型,不能是一盘散沙。

    工匠们往箱子里边填充这种沙子,还不断地敲打震动压实。木型就在两个箱子的中间。然后翻转箱子,往另一个箱子里同样填充沙子。

    填充了沙子的箱子放到一起晾晒,目的是让沙子固化,坚固,能保持形状。

    后面的步骤刘璎也知道:

    干燥固化了的沙箱再一次被打开,取出里面的木头锅。工匠们对砂型修修补补,填补缺陷,然后再次合拢两个箱子。此时里边已经没有木头锅的模型了,留下的是空间。

    这样的沙箱就可以浇筑铁水了,铁水充满了原来由木型占据的空间,等铁水冷却后拿掉箱子,捣碎砂型,打掉浇注口,清理打磨,就生产出成品的锅。

    铁锅就是这样制造的。

    离开工场回家的路上,坐着轿子的廖凯心里犯琢磨,他知道小英这孩子有点小聪明,可是工场里烟熏火燎的这孩子没有躲避反而什么都想看,他是怎么想的呢?

    他扭头看看跟着小跑的小英心里想:回家得问问,看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