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71章:矿场 阅读设置

第71章:矿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璎说服他的父亲为自家矿场定下了基调,那就是以农具产品为主,同时还要对农具研究改进。远离兵器避免引人注意,利于家族安全。

    至正22年3月初刘谨父子再一次去矿场。到矿场的路已经修复了,于是带了一辆马车供他们父子乘坐。不过坐车也不舒服,颠簸的厉害。此时道路都是泥土石料,绝对不是现代光溜溜的马路,更要命的是还没有充气轮胎的车轮。现在的车轮是木制的,外沿包着铁皮,并且铁皮是分段的,不是整圆。此外也没有减震的弹簧,车轮和地面硬碰硬能不颠簸吗?

    带了四名家丁作保镖,还有他们父子出门用的常随仆人,此外还有郎狗窝和一个农夫,他们两个是刘璎找来专门研究农具的人。这一行十人沿着刚修复的路向矿场走去。

    已经是春耕时节,农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农夫在忙碌,有的在收拾田地里的杂物,有赶着牛车往田里送肥料的,有清理田埂水渠的,也有赶着耕牛犁地的,好一派田园农耕景象。这都得益于此地没有战乱,可以想象战乱地区的田野定是一片荒芜。

    眼下江浙一带无战事,此地还是偏远山区,更是远离战场,也算乱世里的偏得。

    刘璎正在琢磨农具,虽然他不懂,但是他正在读梦溪笔谈,总会有所认识。因此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看看农夫耕田,可以吗?”

    刘谨招呼停车,队伍停下来,那边有个耕地的农夫,他们父子二人向农夫那里走去。

    刘璎的常随展七雄跟着,郎狗窝就是奉命做改进农具的,责任所在,他拉着那个农夫也跟着,其他人站在路旁等待。

    犁地的农夫不认识这些人,但是看这些人的穿着打扮,比村里的地主还要阔绰,因此也不敢怠慢。他吆喝耕牛停下,站在那里有点手足无措。

    “老汉你好啊?”这是刘谨与农夫打招呼。

    他贸然称呼“老汉”,感觉像是岁数不小,其实未必。农夫常年劳作,还不能吃饱肚子,艰辛的生活看着就会显老,如果较真,年龄有可能与刘谨差不多,甚至更小。

    这个年代里对做苦力的,通用称呼是“苍头”,当然这称呼有点不尊重。

    那农夫只是“呵呵”的笑,不知道如何回答。

    “你这是再犁地?”这问的是废话,农夫还是傻笑。

    “种多少地呀?这田里打算种什么?”刘谨还是没话找话,反正是闲聊。

    农夫答道:“我佃了十五亩地,种的都是稻子。”

    这里都是上等农田,一般都是种水稻。水稻田比普通田地管理复杂,付出的劳动多,一个青壮劳力能只能种十多亩,他种十五亩算是多的。如果在北方种旱田,一个壮劳力可以种二三十亩地。

    此时农民中大多数是佃户,自己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很少,这现象也是一个王朝即将灭亡的征兆之一,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权贵手中,农民大多失去了土地,生活艰难,因此历代的造反者都会打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来收买民心。

    其实农民艰难,朝廷皇帝也艰难。农民活不下去就造反,皇帝没钱就派不出镇压的军队,两头都艰难造就了王朝的末世。

    为什么说皇帝也艰难呢?这是因为土地兼并减少了农业税,国库里缺钱。

    皇亲国戚贵族,还有官员以及有功名的人都是免税的,这是统治阶层给自己的福利。可是当土地兼并大规模发生的时候,土地是向这些权贵们集中,而他们是不纳税的,纳税的土地减少了,税收当然就减少。国库的钱从哪儿来呀?不就是税收吗?于是国库里就缺钱。

    哦,扯远了,还回到我们的故事。

    刘谨就是闲聊,因为刘谨也不知道他儿子要看啥?

    刘璎在看犁杖,他对农夫说:“老大爷,我可以看看你的犁吗?”

    “看吧,看吧!”

    农夫把牛卸下来,并且把犁杖提起来放倒以方便观看。

    刘璎关心的就是农具,他想验证从书里看来的知识,看看与现实有多大的差距。

    那边刘谨继续闲话:“这几年的年景还不错,你去年收成怎么样?”

    那农夫很自豪的样子说:“还不错,一亩地能收三石。”

    石和斗都是容量的单位,按稻谷折合成重量,1石稻谷是125斤,1斗12。5斤。但是历史上容积单位和重量单位还有“亩”的大小都是有变化的,所以上面的数字仅仅是个约数。

    按农夫的说法,他的一亩地出产375斤。这个产量在当时属于高产水平了。

    我们给他算算账。他种了15亩地,可以产稻谷5600多斤。佃租一般是四六开,注意,是倒四六,交租六成,自己剩下四成,合2200多斤。这两千多斤稻谷按此时的米价大约值二十两银子。这20两银就是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这还是好年景,是没有天灾才能维持温饱。

    这个农夫是个壮劳力,如果体力稍差或者年龄大了就达不到这个收获水平。这个年代的农户生来就是苦命啊!

    刘璎和郎狗窝等几个人在观看那张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读梦溪笔谈刘璎知道:犁的关键部件有两个,犁铧和犁镜。犁铧是插入和挖掘土壤的,犁镜是把撅起的土壤翻转过去的。可是刘璎看到的犁似乎只有犁铧,并且仅仅在犁铧的头部有一块很小的三角形的铸铁制品,其余的都是木料打造。如果细看,勉强算犁镜的部分太小了,几乎起不到翻土的作用。

    刘璎对旁边的一个人问:“张六,春耕翻地的犁都是这样的吗?”

    刘璎现在知道的仅仅是梦溪笔谈书里的那些知识,实际上他并不懂得农耕,因此才问张六。此人是耕种技术不错的农夫,被找来参与研究改进农具的。

    张六说:“回大少爷的话,此地乡间都是这样的犁杖,有的因土质不同会有尺寸大小的差别。”

    刘璎起身不再看了,他已经看明白了,这张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铁制品的部分太小了,这是铁器少,价格高的原因。另一个问题是犁的结构不尽合理,耕地的效果就差。

    刘璎说:“父亲,我们回车上去吧。”

    刘谨本没什么事,于是与农夫道别。

    回到车上刘谨问:“我儿专心看那张犁,可看出来什么?”

    刘璎:“我最近在看梦溪笔谈,对照书中的图文与刚才看到的有不少出入。儿子在想,书毕竟是古人所作,也未必无错。这张犁是好还是不好让张六和郎狗窝他们去合计。我第二个想到的是眼下的铁还是太金贵了,这张犁上只用了那么一点点,我估摸着最多能有一斤铁,它的功效怎么能高呢?那农夫说他去年亩产三石谷,儿在想:如果农具优良是不是可以亩产四石五石呢?由此儿子想到的是我刘家若能对农具改善一二,虽然不敢求名标青史也是功在社稷了。”

    是啊,现在刘璎也不能说马上生产出完整的铁制犁铧、犁镜,毕竟铁的价格太高,生产出来也没人用得起。唯一可实现的途径就是增加铁的产量,并且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让全国铁制品丰富起来,价格降低,让所有农民用得起。

    至于农具的改进,那就只能靠此时的专家们去研究,刘璎自己并不在行。但是他比专家强在知道方向,知道应该有人去研究实验,知道改进的农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他是指导者,责无旁贷。

    。。。。。。

    12里的行程一会就到了,他们一行人来到矿场。此时矿场已经开工,人们都忙碌着。但是看到刘家主人来了还是有两个人赶紧跑过来伺候,为首的是矿场的工头韩廷贵,其他工匠也在向这边张望。

    毕竟这里比较偏僻,平时看不到人,周围一个外人也见不到,突然来了这么多人就都有围观心理。再说还有没见过刘家主人的,会趁此机会认识一下。

    “看什么看?都干活去!”这是工头韩廷贵在吆喝。

    进入矿场刘璎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与福建那边差不多,咱们这小小的矿场也是五脏俱全啊!”

    刘璎说这句话的声音不大,可是展七雄听到了,他紧跟在身后嘛。不过听到归听到,他可是不懂!什么叫五脏俱全啊?哪儿的矿场不都是这样吗?

    刘璎感慨的是,这个小矿场出不了多少铁,却是从开采矿石直到产出铁制产品,都面面俱到了。这也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小而全,万事不求人。这种状况也是技术原始落后,产量特别低的结果。

    刘谨对跟在身后的韩廷贵问道:“我们的炼铁炉出产多少啊?”

    韩廷贵答:“回大爷的话,我们两三天能出一炉铁,每炉一百多斤吧,算下来一个月有一千多斤。”

    刘璎也听到了。他心里暗暗地计算一番:唉,按吨计算的话一个月才0。5吨,一年产铁才六吨!而且还是生铁居多。如果全国有100家这样的矿场,全国年产量才600吨。这与现代里钢铁产量以万吨、亿吨来计算,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这么低的产量像是小孩过家家呢!

    万事不求人、自给自足应该与微小的产量有关,这状况距离现代大工业的水平还很远啊。

    这里叫“矿场”嘛,就是自己炼铁自己挖矿石。旁边就是矿洞,矿石就从那儿挖出来,在矿洞门口就有苦力在砸矿石和挑选。挖矿选矿都有了。

    在这里刘璎见到一个人,他神态和行动都显得很慌乱,这引起了刘璎的注意,此人行动看着别扭诡异。这与刘璎被拐一年的经历也有关,特殊的经历让他比较警觉。

    跟着的韩廷贵也看出来了,他喊了一嗓子:“包五,好好干活!别东张西望的。”

    听到这话刘璎一机灵,包五?这名字很熟呢。

    包五就是劫走刘璎的三个歹徒之一,是本村人,为土匪做卧底的。被劫持的当时他很快就被迷翻了,所以他不认识包五,但是他回来后还是知道了事件经过,也知道有包五这个人,只是没见到过。现在有人喊出包五的名字,他立即就知道了此人是谁?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