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77章:士农工商 阅读设置

第77章:士农工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家兄弟为自己姐妹刘诗一家的生计操心。

    刘谨找来吕一鸣,对他说:“我家新开的矿场已经开始出产了,正在张罗着增加商铺专用于出售铁制品,在县里、府城和福建都在操办新的商铺。你家遭此灾难,生计艰难,总要想个谋生之道啊。如果你能屈就参与商铺经营,你可以选一个合适的地方。虽说收入微薄,养活一家人还是没问题的。此外,换一换环境离开橘树溪那个是非之地也好。不知你意下如何?”

    吕一鸣的表情诧异,他愣在那里似乎在思考什么,过一会他说道:“谢谢大哥的好意,可我实在是不懂商贾事,不懂经营。我吕家有几处商铺也是我家大哥和管家在打理,我完全没参与过。因此大哥还是另选他人吧,我去了定然出丑,造成损失也不好。”

    此时士绅家族的财产不外乎是田庄、商铺、作坊等,管理田庄有庄头,商铺雇佣掌柜的,反正不是士绅自己去经营。因此这些士绅家族还端着书香门第的架子。现在刘谨提出给吕一鸣一处商铺来经营,那就是要吕一鸣去做掌柜的,就是直接经商了,他岂不是成了商人的身份?

    果然如刘诚所担心的,吕一鸣还是过于迂腐了,他不肯降低身份去经商。对于此时的读书人来说,也算正常,在他们的眼里,商人是社会的末等人,只比下九流强一点。

    这种事,刘谨只能点到为止,不好深劝,否则有逼着人家降低身份之嫌疑。

    刘谨也是早有准备的,已经想到了他可能拒绝。可是妹妹一家总不能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呀,于是刘谨就拿出第二套办法来。

    他说道:“好,既然妹夫不愿意经营商铺,管理田庄总可以吧?我刘家可以送给你一些田亩,由你来打理,先试着做一年,我想田庄的出息总能够一家人的生活了。妹夫意下如何?”

    这是让他做个小地主了,就算是农人的身份也比商人高。

    身处困境的吕一鸣应该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只是求人的事情他不好开口。因此,当刘谨提出田庄的办法时,吕一鸣很快就应承下来了。

    他说道:“大哥一心为我们操心,做妹夫的心里惭愧,也很感激。这样吧,大哥交给我们的土地算是我贷的,日后有能力了我再买下来。”

    刘谨没明说,但是有馈赠的意思,就是送给妹妹一些田地。吕一鸣的态度倒不能说好面子了,应该说是有志气,不能大刺刺地接受馈赠。“贷”就是借的意思。

    刘谨说道:“只要妹夫你愿意经营田庄,作为妹妹的娘家人,都是实在亲戚,帮一把是应该的,所以妹夫你也不需客气。我们兄弟也商议过了,尽我们所能,在这附近庄子里拨出三十亩良田和七十亩劣田,共计凑上两顷地,作为你们一家的生计。还有宅子的事,现在包家寨村里没有合适的宅子,我们找了一块地方打算盖一个小宅院供你们居住。都在一个村子里也便于照应。”

    三十亩加七十亩是一百亩地,古代的一顷等于五十亩,所以这是两顷地。现代的一顷是一百亩。

    吕一鸣起身作揖行礼,说道:“我全家谢谢大哥二哥和三弟了。可我已经十分有愧了,实在不好全都接受,这样吧,其他的都按大哥说的,可是那三十亩良田还是算贷的吧,总要让我们心安。”

    刘谨也不好跟他计较没完,不管赠送还是借贷,妹妹一家能正常生活下去才是目的。

    这两顷地有良田有劣田,良田不用解释了,什么是劣田呢?简单说就是出产少,造成的原因则各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状况,在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山坡,地势不好,再一种可能则是沿湖的土地地势太低洼。此地的龙泽湖是个湿地型的湖泊,也可以叫沼泽地。其实江苏浙江沿海地区这种湿地型的土地很多。这种土地就怕雨水大,南方又多雨,因此十年九涝。风调雨顺的年景还好,遇到水灾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典型的看天吃饭。

    江浙一带的土地就是这样的,刘家也不例外,有好的良田也有劣田,并且良田少劣田多,于是给吕一鸣的一百亩地同样是好坏都有,这很正常,并不是另眼相看。

    赠送田地说定了,第二天就找上包家寨的庄头刘德财去实地查看清点,交割地契,土地就算划给吕一鸣了。

    现在是至正22年的4月底,正是种地农忙的时候,两家交割的土地都是有人耕种的,并且有的已经种上了庄稼。对于佃户来说只不过更换了主人,此前是刘德财管理他们,现在吕一鸣是东家了。

    交割的土地中也有准备盖房子的那块地。正如刘谨所说,村子太小,不是你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就刚好有人卖,只能自己盖。

    盖什么格局的宅院呢?作为参考,刘谨建议吕一鸣到刘德财家看看。刘德财家的宅院只有一进,但是房子可不少,有十几间。吕一鸣看了说,我家才三口人,可用不了这么多房子。

    刘德财家的宅子是按农村的习惯和需要设置的,除了安置家人的宅院,旁边还有个场院兼做库房车马房。吕一鸣从来就没务过农,他不知道这个大杂院有何用,还是刘德财解释一番,说种地人家都必须有这样一个院子。

    做好了宅院的规划,再实地测量一下那块准备好的宅基地就好安排了。

    过了春耕农忙时就可以开工盖房子了。当然还是刘家来操持盖房子,吕一鸣现在还没这个能力。这所宅院也算是刘家的赠送的,他们总不能永远客居于刘家嘛。

    帮助添置土地房屋都是安家谋生的大项,在细微末节上刘家也没少帮忙,眼下他们全家的吃穿用度刘家都包下来了。

    在刘家的帮助下,吕一鸣就安心做个小地主吧。

    生活在内宅的刘诗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搬离娘家了,原因无他,姑嫂间本就是天敌,现在不光是吃白饭还要拿土地财产,因此平日里她受的白眼太多了,寄人篱下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啊。

    刘谨三兄弟中也难免有心中有不痛快的时候,可毕竟是男人,在亲情大义之下还要表现得慷慨,可是女人们就没有什么城府了。又是房子又是土地,这不都白白送给外人了吗?刘家的财产她们也有一份啊。内宅里的女人们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这就难免表现出来。

    刘诗听说要建宅子就对丈夫说:“能不能快点,早点有个家也能安生。”

    由此吕一鸣也就知道了妻子的难处,他知道妻子是爽利人,可想而知,妻子的日子并不好过。为此,他这个平时不问家务的人都分外地用心张罗建宅子的事。

    刘谨对两个弟弟也说过几次,给他们细细地算过账。好良田不过十两银子,劣田至多值五两。因此这一百亩地也就是六七百两银子,山村里盖房子都是就地取材,更是不值什么。刘谨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要他兄弟们明白,也是让二弟刘诚劝诫自己的媳妇的意思。

    就此说说土地的价格。

    古代里土地都是个人私有的,买卖自由,其价格与现代是没法比的。按史料,清代康乾盛世的时候,最好的良田能值15两,一般的就10两,山地、劣田等也就是5两左右。

    我们的故事处于战乱年代,土地就要贬值。此外还有人口密度的问题,在繁华地区地价就高,人口稀少的山区里,土地就不值钱。

    按以上所说,刘谨估值六七百两已经是高估了,乱世中打一半折扣也是有的。以刘家眼下的情况,拿出几百两银子也不是大问题。所以说他们对吕一鸣一家的帮忙也是有限度的,绝谈不上什么阔佬败家。

    。。。。。。

    刘璎现在的第一要务还是上学,他学习很努力,颇得先生赞赏。从学识上来说他是现代的大学毕业生,还有硕士学位,要比此时的读书人知识丰富得多,也更渊博。但是对于国学却是远比不上现在的读书人,这是他的欠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需要努力。否则,在此时的读书人面前自己感觉差距很大。此时的读书人重视文史诗词八股之类的学问,恐怕在这样的书生眼里他就显得浅薄无知了。作为这个时代里的一份子,他也不能妄自尊大,不能鄙视国学。作为融入社会的手段他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国学知识,他不能成为另类。

    除了读书,他最关心的还是冶铁,可是他也知道,暂时不会有超常的突飞猛进。这是因为此时的铁产量太低,增加产量才是最重要的。可是这与很多因素有关,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产业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是某一个单一环节能解决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乱世的现实,也不能不重视,此时产业规模大了就成了别人的鱼肉。所以他需要努力但是不能急。比如说,增加铁产量首先需要更多和品质更好的矿石,解决矿石问题就会牵扯出又一个大产业来。此外还更需要和平的环境。

    当然也不是一无所获,刘家冶铁业还是有自己的长处。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