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81章:水泥 阅读设置

第81章:水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璎有意促成低洼地的水利工程。这件事当代人也许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是刘璎知道它的意义重大。

    虽然刘谨说了地广人稀的情况,但这也是有偏远地区的特殊性,并且有战乱的影响。实际上江南人口密集的地区,低洼地同样很多,历史上治理这些土地持续了几百年,直到清朝中晚期。实际上江南形成鱼米之乡,成为中国的粮仓,这些低洼地的基础水利工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水利工程”也不要理解为什么了不起的大工程,实际上针对每一块地,都不是什么大工程。但是效果很好,避免水淹,还能灌溉。

    因此,刘璎特别的重视,希望能积累经验,形成榜样工程,以促使早日实现江南富庶的农业基础。

    吕家低洼地的围堰工程确定下来就开始做勘测规划和准备,等到秋收农忙过后就开始施工。

    刘璎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找他父亲说道:“父亲,修围堰就少不了放水的闸门,修建闸门需要耐水的泥灰。书上有炼制泥灰的方法,儿子想借此机会试着炼制更好的泥灰。”

    古人很早就知道烧制白灰,可是白灰不耐水,长期浸泡就失去了作用。

    刘璎说的“泥灰”就是水泥。堤坝建筑一般可以不需要水泥,但是闸门的位置很特殊。虽然说不是缺了水泥就不行,古人也有好办法。总之,如果有耐水的水泥,水利工程的关键部位就更便于施工,省工省力质量还好。

    刘谨道:“是吗?书上有?如果能有更好的泥灰当然好,你可以试试看。但是不要声张,这泥灰到底如何现在还不知道,以免人们因希望过大而失望。”

    可以说刘谨对刘璎的信任度很高,一般不会阻碍和打击他的积极性。但是对于泥灰,他显然持怀疑态度,因为刘谨的确没听说过有耐水的什么灰。

    刘璎说书上有只是个托词,梦溪笔谈就有三卷三十分册,不关注农耕的人谁能全部知晓呢?水泥当然是现代的产品,这时候是不会有的。

    有了父亲的允许他就可以安排人手去做了。

    要烧制水泥需要他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项:选择原材料、材料磨碎、烧制。

    水泥用的主要原料就是石灰石,烧制白灰的原料也是它。石灰石是最普通的石头,自己矿场里废弃的石料就很多,利用起来很简便,此外,炼铁产生的废渣也可以做原料,这些都等于是废物利用了。因此刘璎就把烧制水泥的地点确定到矿场旁边,再增加一些人手就可以了。

    烧制水泥用料也很灵活,并不是必须按某种配方,不同的料生产出来的水泥就形成了不同的品种。可是对于刘璎来说,能生产出来就行,只要有总比没有强啊。

    在紧挨着矿场的地方开辟了一块空地,这里就做烧制水泥的工场了。

    展七雄又有的忙了,他成了水泥工场的技术指导,现代的话叫总工程师!代替刘璎指挥。

    原料都是现成的,选铁矿石剩下的石头、炼铁废弃的炉渣都是烧水泥的原料。第一步要做的是粉碎,没有粉碎机就用锤子砸,因此这是最费人工的一道工序,几个工匠占了很大一块场地,乒乒乓乓的砸石头、砸炉渣。

    按规矩说原料应该是粉末状,越细越好,可是此时装备跟不上,刘璎就设计了一个铸铁的碾子,用牛拉。见过农村里牲畜拉碾子吗?像推磨似的一圈一圈地转。当然铁碾子没有农户石头碾子那么大,太大了也铸造不出来。

    这么简陋的办法粉碎效果很差,只能是凑合着用。

    为烧制水泥刘璎还设计了一个最小的转窑,窑体外径有两尺,长度有八尺,就是一个大铁筒子。里边装上衬里,内径约摸就剩下一尺半了,不能再小了。用铸造的方法铸造这么大的生铁圆筒,暂时还做不到,于是就试验着用熟铁打造,矿场里自己就生产熟铁,很方便。

    可是毕竟刘璎自己没有轮过铁锤,想象和实际的差距很大。当刘璎看着铁匠打造铁板的过程,他一看就冒汗了。

    在现代里找几块铁板太容易了,可是古代没有轧钢,当然也就没有钢板。古人的办法是把铁料放铁匠炉里烧红了,一锤一锤地敲打,这样打出来的铁板,不说坑坑洼洼的不均匀,也不可能打造出太大尺寸铁板。难怪刘璎冒汗,他太外行了。于是他赶紧叫停,不能这么干。

    转炉不用想了,怎么办呢?他想了两天,上大锅炒吧!

    把大锅架在火上,放入原料,就是粉碎过的石灰石、炼铁炉渣什么的,人工用大铁锹炒。

    可是这一炒才知道,不说质量如何,工匠的劳动强度、高温和绝对大量的粉尘啊,什么人都受不了!

    还是不行,再想办法吧。

    刘璎都想放弃了,用白灰算了。

    又过了一天,他终于又想出一个办法:铸几个大号的铁锅,把两个锅扣在一起,让铁匠打制牢固的、便于拆卸的卡子,两个锅扣在一起,卡成一体,放到可以摇动的架子上,安个大轮子,人力转动,让这个扣着的锅转起来,底下是个烧火的炉灶。呵呵,这不就是土转炉吗?

    烧好一锅,抬下来,换上另一对扣好的大锅接着烧。

    这样劳动强度小了,粉尘降低了,不管怎么说,水泥烧出来了。

    水泥成品怎么样,要试验才知道。工匠们在展七雄的指挥下,按水泥沙子不同比例做成水泥块,盖上草帘子,浇水养生硬化。

    干活的工匠看不懂,不敢大声质疑就小声嘟囔:“都是晒干,浇水能干燥吗?”

    “别瞎操心,小心展爷揍你!”

    水泥养生固化需要保持湿度,需要浇水,此时的人们当然不懂。其实展七雄也不懂,他就是刘璎的传声筒。

    七天以后,把试验品的水泥块拿过来检验,就是用锤子砸。令工匠们吃惊的是,这水泥块比石头还硬!很好!成功了!

    当然不能用现代的标准来要求,这么简陋的方法生产出来的水泥达不到现代标准的。可是这足够了,有水泥就比没有强。

    产量怎么样呢?一天可以炒四锅,每一锅差不多有一百斤,日产四百斤。用现代习惯的计量单位“吨”来计算是日产0。2吨,月产5吨(扣除休息日)。

    产量太小,可是眼下够用了,现在需要水泥的地方也不多。

    限制产量的不是大锅,而是粉碎,好几个工匠一天能砸碎出四百斤石头已经很不容易了。将来提高产量的关键在于解决粉碎工序。

    有了水泥,就有了筑水坝的优良材料,当然仅仅应用于关键部位。

    挡水坝已经修起来了,比原来的坝高,霸体也加宽了,但是总体看规模还是很小,如果与河流堤坝比的话,挡水坝就是很小的坝,工程量不是很大。

    刘璎给吕家的水利工程送来了水泥,在田里见到了正在监督施工的大姑父,吕一鸣就领着他四处观看,并且指指点点地做解说。

    “挡水坝”顾名思义就是挡住湖水倒灌。在雨季里,雨水太多的时候湖水上涨,如果没有挡水坝就把低洼的田淹了,这是它的主要功能。

    他们看到正在挖排水沟,吕一鸣指着这条沟说道:“这里挖的是排水沟,那边还有一条沟,是引水灌溉的。田里的工程不大,就这两条沟,三天就能挖好。”

    刘璎看着也就是三五尺宽的小水沟,的确工程不大。这条排水沟在低处,灌溉的水沟在另一边的高处。

    吕一鸣还在说:“在田里积水多就从这个水沟排水,水能够自流的时候,就打开闸门,如果湖里水位高,就只能关闭闸门用水车排水。”

    此时的水车都是木制的,一般是人力踩踏,也有畜力拉动的。

    这就是说,修筑堤坝后,田地里的水渠是两套,一套是排水的,另一套是引水灌溉的。

    对应的就有不同的闸门和水车的工作位置,这些都是水利工程中不可缺的。

    在修建闸门的地方,展七雄带来两个工匠,正在比比划划的指导着这里的工匠如何使用水泥。

    此时缺少钢铁,所以闸门都是木制的,古人自有他们一套办法,也能方便使用。比如提闸落闸,没有现代里使用的大直径的螺丝杠,他们使用杠杆撬动的原理,同样可靠便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