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99章:听戏 阅读设置

第99章:听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至正23年10月初,阎氏到巨浦为老三刘诠相亲。两家见面都很理想,没有意外。徐家提出要见未来的女婿,于是第二天刘诠拜访了徐府。

    刘诠是年轻的书生,又喜欢拳脚武术,有书生的儒雅,也有武士的健美身材,18岁的年纪自然是仪表堂堂。刘家是本县有名的乡绅,没什么可挑剔的,徐家二老都非常满意这个女婿,自然也会有表礼相送。

    相亲过后就要定喜日子了,结婚是人生大事,定亲下聘等礼节繁琐,各个环节都是喜庆又热闹的。

    按此时的规矩定亲还要分“小定”和“大定”。

    小定是男方这边亲族中选一个全福太太到女方家,送如意、首饰与糕点之类的,这算是定亲,只是还不能确定迎娶的吉期。

    所谓“全福太太”就是上有父母、公婆,中间有丈夫,下有儿子,上下俱全的妇人。

    按这个标准,刘家的长房、二房媳妇都可以做全福太太。

    大定则是送聘礼,确定婚期的日子,通常在成亲前两三个月进行。

    刘家准备的小定之物,有如意一柄,这是自家库房里找出来的。还有四样首饰:一副纯金的手镯,上面有精细的花纹;一对耳坠,镶嵌了绿色的玉石;还有一对簪子,上面也镶嵌着什么玉石,闪闪发光的;一条珍珠项链,中间坠着一块红玉石。这些首饰虽然不是什么珍宝,在民间也是珍贵之物了,看着闪光璀璨招人喜欢。

    还有糕点,也就是自己蒸的红枣馍馍。

    进入腊月快过年了,到了预定的下小定之期,长房新出生的双胞胎也有三个月了,二房媳妇孙氏也即将临盆,下定的事只能由陈氏承担。

    因为有女眷出行,此去依然是两艘船,大管家刘义跟随,还有十个家丁护卫。刘诠没去,眼巴巴地送到码头,其实他就是跟去也见不到未婚妻,这是此时的规矩,只有洞房里挑开盖头才看到新娘的第一眼。

    这规矩好没道理啊。

    按礼节,是全福太太给待嫁姑娘插戴首饰,送馍馍吃,其意为两家都认定了这一桩婚事,全了定亲之礼。并且开始商议迎娶的事宜,到大定时才能最后确定喜日子。

    路途不远,第二天陈氏就回来了,还带回来回礼,交给了准新郎官刘诠。

    回礼是个小檀木盒子,做工精致,雕刻着复杂的图案,还嵌着玉石,合页锁件都是银制的。

    刘诠拿过来打开盒子,里面的物件却不似盒子那般炫目,乃是一个淡雅素净的方形荷包。

    古人喜欢在身上带荷包,不论男女,人人都用。可以装在口袋里,吊在腰带上,或拴在衣服扣子上。荷包里放一些常用的小物件,比如放散碎的银子当钱包用,放香料糖果小零食,如此等等。

    刘诠看到的这个荷包是靛蓝缎子为底,水蓝锦线嵌边,中间是碧蓝、宝蓝、藏蓝、黛蓝一系列蓝色绣的富贵花。刺绣针脚细密,看得出来是用了心的,色彩深深浅浅、层层叠叠,显得花卉图案很有立体感。整个荷包干净利索落落大方,这是一个难得的物件,是定亲之物,更显得珍贵。

    刘诠自是喜欢,依旧放到盒子里,当个宝贝似的收了。

    ……

    过年前,在吴兴修建商铺的工匠们回来了,工头赵四柱来见刘谨禀报。

    “大爷,吴兴码头处的商铺完工了,这是工程的全部账目。”赵四柱双手呈上账册,恭立在一旁。

    刘谨接过账册说道:“围堰修得怎么样?”

    赵四柱:“回大爷的话,围堰的规制与去年咱们村里的一样,重要部位都用了水泥。修了围堰之后扩大了三亩地,经丈量现在有十三亩了。”

    这块低洼地买的时候是十亩。

    “水车准备了?”

    “我们打造了一部水车,也实验了,能顺利排水。”

    只建一个铺面,再奢华浪费也用不了两亩地,绝大部分土地就闲置了,可以考虑招一个佃户耕种。这是后话。

    “盖了多少间房子?”

    “铺面五间,后面一个院子有十间房,第二进院子还有五间做仓库的。周围都有空地,随时可以扩建。”

    “好,你回去歇息几天。哦,别忘了到刘义那儿去领赏钱。”

    “是,我代我们兄弟四个谢过大爷了!”

    去吴兴的工匠共四人,赵四柱是头。

    在吴兴需要一个商铺,买不到只好自己买地盖房子,没的选择,只有这块低洼地能买到,于是就得先修围堰,然后再盖房子。现在完工了,到明年后年,这里所修的围堰就会显露出优势,别人就会跟着学。江浙一带因为雨水多,河流湖泊多,于是低洼地就很多。围堰的优势逐渐会为人所知,那么低洼地很快就可以变成良田。

    ……本作者的《明末强国梦》已完本,欢迎阅读。

    要过年了,俗话说:“二十七,洗疚病;二十八,洗邋遢”,腊月这两天是年前沐浴的曰子。一年下来,吃剩的药渣滓,也都丢弃在大门口,还把用过的药方子都烧了,取“丢百病”的吉祥寓意。

    村里各家各户都裱糊窗格,粘贴年画剪纸,烘托出来的过年气氛愈加浓烈了。

    过年最热闹的还是正月。

    此时是农耕的社会,到了冬天不种地了,几乎所有人都闲下来了,只要没有饥荒,大家都在找乐子。正月里走亲戚拜年还有看大戏,都是此时最让人高兴的。

    今年年景好,刘家从经济上也逐渐恢复了生气,因此就特意请了一个戏班子,在包家寨唱三天大戏,日期排的是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这三天。

    本来是可以在刘家的宅子里唱戏,更方便自家女眷,但是这里村子不大,才几十户人家,并且有一半是刘家的庄户,都是熟人,还算安定。戏台搭在村子里也是对庄户村民的报答。

    这个年代还没有京剧,在南方流行的就是昆曲,据说昆曲就是京剧的前身。

    在码头前面找了一块空地,搭起戏台子,用红纸、红布、彩绸装点一番,给山村里增加的节日的喜庆气氛。

    戏台前边用石头、树枝、木料搭起几排简易的凳子,座位不够,人们也可以自家带来板凳什么的凑合。

    稍靠后还建了一个棚子,围着芦席,前面敞开,里边有两张桌子和椅子。这就是雅座了,是为刘家的家眷准备的。大家族的女人不便抛头露面,这棚子虽然不能全封闭也聊胜于无。女眷们也难得有个凑热闹的机会,当然都是新欢地盼着。

    正月十三下午正式开戏,一直要唱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台子的左右两边挂着气死风灯,戏台上照得通亮。

    这是头一天唱戏,刘家的女眷除了二房媳妇孙氏有身孕待产之外都来了。老太太带一个丫鬟腊梅;长房有陈氏、妾王氏,女儿刘琴、刘珠,丫鬟月儿,她们人最多有五口;二房孙氏没来,来的是妾刘氏和通房丫鬟喜娟。这样算下来棚子里总共有九人,里面的两张桌子旁都坐满了。

    有家仆带了保温茶壶和茶碗,还有瓜子等吃食,传递给丫鬟们,摆在桌子上。

    所谓保温茶壶是比较大的圆筒状的壶,外面加一个棉套保温。

    当然刘璎和他父亲、叔叔们也会来,但是男人们就不会进棚子里了,有仆人带来椅子选个僻静处坐了。

    今天的戏是《牡丹亭》中的名段《惊梦》,随着锣鼓声起,盛装的“杜丽娘”扶着小丫鬟,轻轻地走上台来。尚未开口,单单媚眼如丝地往四处看了一眼,台下已经是叫好声一片。只见她黑鸦鸦的头发挽着云鬓,额前都用飞金贴巧,越发衬托着雪白的一张鹅蛋脸。两条微微蹙起的蛾眉,一双稍稍开合的凤眼,再加上玉脂般的鼻梁,樱桃般的小嘴,真真是个绝色佳人。

    刘璎看着台上这般体态风流、风姿绰约的美人,也不由得心动。不过他知道,此时的演员(戏子)极少有女性,女角也都是男人装扮。想到此他仔细观看,那美人脖子处果然有掩饰不住的喉结。这种男扮女装的戏,有喜欢的,也有感到恶心的,刘璎就是后者。他忙别过脸去向别处张望,很想一走了之。不过坐在他身边的刘珞还是蛮兴奋的。

    台上已经唱起来了“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正所为“你方唱罢我登场”,唱了一会儿,生角上场,剧情渐入高潮。台下的人大多看直了眼,时而肃静,时而响起叫好声。

    戏台上总是咿咿呀呀的唱,刘珞听着不耐烦,觉得没有武打戏热闹,东望西望的直走神。

    与刘璎、刘珞不同,刘谨三兄弟倒是兴致勃勃,边看边评论。刘诚说:“大哥,这班子不错,咱们在南田的时候怎么没见过这个戏班呢?你看那旦角,那神态实在是妩媚呀,勾人得紧,啧啧……”

    刘谨听着二弟这话有点怪异,他们自然也知道台上的佳人实际是男人啊。他瞥了二弟一眼没答话。刘诚也觉察出不对,讪笑着说道:“大哥别想歪了,我可不是那号人。不过是见这个旦角装扮起来实在美。被别的,没别的,哈哈!”

    有点暧昧,西方把这个叫同性恋,这种事古代也是有的,叫“娈童”或“娈宠”(娈,音“乱”)。不管怎么说,这事上不得台面。

    “哈哈!”

    “哈哈!”

    兄弟二人笑了。刘诠提醒说道:“小声!小声!”

    ——en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