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帝国太师 > 第74章 传承 阅读设置

第74章 传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帝国太师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秦始皇承六世之余威,首次统一中国;汉历经数帝,才在汉武帝手上灭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西域诸国,而重新大一统中国;唐代结束后,历经数百年的军阀混战,才在元太祖、元太宗、元世祖这三代人的努力下,再次统一中国。

    而朱元璋他一个人,在他四十岁之时,就已经南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诸多豪杰;北将王保保、李思齐等拥护的元顺帝,驱逐至燕云十六州之外。

    基本统一中国后,朱元璋在位的这三十一年里,他也从未停止为大明开拓疆土。

    于北方,他发动了八次北征。将元朝打成北元后,又将北元打成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朝鲜等国,尤其是四大汗国中的西察合台汗国,更是向他称臣纳贡。

    于南方,朱元璋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边疆,也一直在向南,拓展大明地图……安南等国,亦向他屈膝称臣。

    于海上,虽然这位大明天子使民间“片甲不准下海”,但这是因为他令大明水师一直在海面上剿倭,而不断地开拓大明的海域。

    在战争期间,禁止平民进入战区。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是如此。朱元璋认为这点,有识之士都能明白。

    朱元璋能想到后世会有些糊涂蛋、或装糊涂的人,会因此而说他禁海,但朱元璋不在乎。他这种彪悍的人生,何须要这些人去理解?

    但朱元璋最引以自豪,是他本着人性本恶、不把希望放到一个身上的宗旨,为大明制定的制度。

    如在中央,他让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在地方,除了有战事的边境行省,让都司一家独大外,其他行省的机构皆是由负责军政的都司、负责政务的布政司、负责法务的按察司而组成。

    负责法务的都察院,其权并不小。都察院的左右两位都御史,不仅与六部尚书一样是正二品官员。而且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军政、政务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

    什么都见过的朱元璋,自然清楚那些没用的空话,除了当个摆设外,并不能真正让人向善。他深知人只有在所顾忌之时,才不敢去作恶。

    所以对都察院,朱元璋也留了一手。如六部中的刑部就与都察院,有着直接的竞争关系。后来为了避免都察院与刑部沆瀣一气,朱元璋又在军政系统中,生出一个监视他们的锦衣卫。

    朱元璋认为只有相互监管,才能使这三个系统内的为官者,不会因手中的权力而将贪婪的手,轻易地伸向平民。从而做到,天下的长治久安。

    以上述这些实打实的功业,朱元璋有理由认为在中国几个大一统的朝代中,惟有开创盛唐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以和他去比肩个人功业。

    朱元璋不认可唐高祖是唐代开国之君,是因为朱元璋凭着他的人生经历,判断到李世民才是唐代的实际开国之君。也正因为这种认知,朱元璋才没将李渊安排进历代帝王庙,而是将李世民安放其中。

    但说唐太宗之所以能得天下,多少有些靠着他祖辈的余荫,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他朱元璋,则是一穷二白的出身。说自己从社会最底层开始,说他的成就完全是个人奋斗而来,朱元璋认为只要稍微懂点事之人,就能明白。

    因此朱元璋也一直坚信,自己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具传奇色彩、而又大一统中国的开国皇帝。

    但即便如此,在疾病来袭之时,这位一生永不言败、勇于向命运抗争、最终奋斗到至高无上的男人,此刻却如常人一样卧倒在床。

    待他问完司礼监太监,他四子是否已回到京师之后,朱元璋就连他那永远闪烁着炽烈火光的眼睛,都有些睁不开了。

    但朱元璋尚能思考,他静静在想着自己这一生走过的漫漫之路。在回忆中他不仅再次感受他这辈子所遭遇的辛酸痛苦,也重温了痛苦过后因逆袭而带来的甘甜。

    朱元璋已经猜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尽管他还有许多事情尚未完成,如四大汗国尚未全部向他称臣……

    但身为血肉之躯的凡人,谁又能逃过生老病死呢?这一辈子,就这样吧。如此璀璨绚丽、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生,这世间也只有他朱元璋一人拥有,他又夫复何求呢?

    但他隐隐约约猜到所谓的“天象示变”,是肇始于自己的驾崩。不甘心的朱元璋,因心中一急,突然昏睡过去。

    隐隐约约之间,他听到自己的床边有几个人在哭泣。

    直到中午,朱元璋再次醒来之时,他感到自己又恢复了力量。

    如平时一样,朱元璋麻利地从床上起来之时,他看到了自己的跟前除了朱允炆、梅殷、掌印太监、宋忠在守护外,提督太监刘思与其他在京的儿孙并没有守护在他的跟前。

    发现这四人后背都有汗湿,朱元璋喝问道:“刘思,怎么不在跟前伺候”。

    见没人回答,掌印太监鼓起勇气地道:“提督太监刘公公……”

    不待掌印太监将话说完,朱元璋那重新充满炽烈火光的眼睛,闪现出一股骇人的怒火,他喝道:“刘思这厮见朕病了,居然敢起懈怠之心”。

    “念在他之前一直伺候于朕跟前,将其驱逐皇宫”。朱元璋有些面目狰狞地向掌印太监令道。

    由于皇上之前有过莫名其妙地病,又莫名奇妙地好了的事迹。

    所以掌印太监虽在皇上又是在装病,还是回光返照,有些疑心。但看到皇上眼神如昔日般犀利,吓得透心凉的他,立即就取信了前者。

    御医之前虽然说皇上这次是真病了,但谁敢肯定御医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出自皇上的命令。掌印太监知道之前为了让蓝玉提前行动,皇上就曾向御医下过这样的秘旨。

    看到掌印太监急匆匆的出门,朱元璋随即又对宋忠令道:“既然西平侯沐春因瘴气得病,那就让我孙儿回云南养病,让左都督何福接下攻打麓川的担子”。

    “将朕这口谕传下去后,子时再来见我”。朱元璋接着道。

    宋忠抬起头,看到皇上正威视着自己,他哪敢不立即应诺离去。

    不同于掌印太监,宋忠是坚定地认为皇上又是在装病。如皇上晚上叫他再来,就被宋忠理解为:陛下将又要对他看不惯的某个势力,做最后清算。

    宋忠走后,看到梅殷浑身被汗湿透,朱元璋没好气地问道:“你怎么回事”?

    见梅殷浑身颤抖,没有回他的话,朱元璋暴怒地吼道:“没听见老子问你话吗?难不成聋了”?

    虽然朱允炆此时心中也七上八下,但见姑父浑身抖得厉害,他只得替姑父答道:“姑父前些日子出了躺远门,可能在路上受了些凉,再加上这两天一直在伺候皇祖”。

    “姑父应该是病了”。朱允炆最后如是道。

    “你出去看看,你四叔回来了没有?若是回来了,你与你四叔在子时一起来见朕”。朱元璋此话刚落,朱允炆便听到梅姑父昏厥倒地的声音。

    看到皇祖此时看向姑父,脸上带着厌恶,朱允炆回道:“孙儿待会下去,就去打听四叔到了没有”。

    “嗯,令人将你姑父搀出去,再告诉侍卫,在子时之前,皇祖要静思”。朱元璋站如松地最后令道。

    朱允炆走出皇祖寝宫,第一件事就是令人去让掌印太监在子时之前,必须将宫内的太监之首送出京师。

    之前见皇祖忽然病倒,是朱允炆下令于掌印太监,不让与四叔相好的提督太监,伺候于皇祖跟前的。

    朱允炆自然不会让人结果提督太监,因为就算皇祖日后知道一切,朱允炆不认为皇祖会对自己动怒。若是自己结果提督太监,反而会让向来警惕性高的皇祖,对自己起疑心。

    若皇祖起了疑心,就会联想到逼宫。而皇祖一旦想到逼宫,朱允炆十分清楚,皇祖将不会再把自己当成孙子,而是会将其视为敌人。而皇祖的敌人,通常只有死亡这么一个结果。

    哦,在之前,令梅姑父去截停四叔,朱允炆也不是认为皇祖要易储。朱允炆之所以要截停四叔,是担心一旦皇祖驾崩,他那位战功赫赫的四叔,会利用他在军中的威望,而对自己突然发难。

    那么此时皇祖在寝宫,静思什么?朱允炆猜不出,因为皇祖做事,向来就让所有人都看不透……

    其实不用皇太孙提醒,出于担心刘思的之后报复,掌印太监也会尽快让提督太监刘思尽快离京。

    对每个人的心思,都能看透、都能加以利用的朱元璋,此时已瘫倒在龙床上喘气。

    他大限已至……

    朱元璋刚才之所以如此,是他十分清楚无论是他的遗愿清单,还是他制定的制度,惟有跟他一样雄才大略之人才能完成,才能驾驭得了。

    之前不再立四子为太子,出了规避与极像自己的儿子近距离相处的风险,朱元璋何尝不是再给朱允炆机会,但奈何皇孙一直没有达到他的要求。

    事已至此,为江山黎民计,朱元璋此时必须让与他四子相好的提督太监出京去北平.或许这不能让大明避免杀戮,但至少能让大明少些杀戮。

    迷迷糊糊之间,朱元璋仿佛回到了昔日的战场。

    在血色夜晚的大山深处,朱元璋看到徐达、常遇春等将正一脸喜色向他走来,当他又听到将领背后的数十万明军向他高呼万岁之时,朱元璋便意气奋发起来。

    也正在此时,皇宫中的朱元璋,他眼中的火光,彻底燃烧殆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