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朝奸商 > 第112章 红薯实验田 阅读设置

第112章 红薯实验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明朝奸商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制度组的领头人李寄,自然组的领头人李易,地理组的领头人陈军,还有晨练的领跑李责雄,号称中学堂的四大天王。

    物理组和化学组的学员最多,不过那些都是榆木脑袋,整天都是泡在实验室,历史组的人又都是书呆子,整天都在忙图书馆的课业。

    这四大天王的名号,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最早进入红河公司,也不是因为他们最会闹腾,而是的的确确都有各自的本事。

    李寄不用说,上次的博览会就是他担任副总指挥,要知道,总指挥可是梁思成这个大佬人物。

    陈军带的地理组也是屡立新功,无论是华运交通公司的路线规划,还是华庭公司的选址,整个西山工业区就是他们测绘规划的。

    现在陈军更是带了几个人跑到辽东亲自勘探铁矿位置,连总领都说他是智勇双全。

    李责雄以前就是小石头石敢当的小跟班,小石头牺牲后便以他为人生榜样,每次晨练都是拿伍胜训练精英的法子折磨同学。

    只有自然组的李易没有过人的功劳,要知道物理组做出来轴承,现在更是分出改进小组和齿轮小组等,风头正盛。

    连化学组也派出小队去登莱工业区和江南做指导,红河村更是把以前的华润公司研究人员都充实到旗下的各个实验室。

    历史组承担了大部分新华书店育人识字的任务,是新华社的中坚力量。

    自然组除了收集了一整间房的观察记录,好像就只有一个孵化温室和一个综合养殖场。

    上次校长安排的课业只有他们的被搁置了,说是条件不成熟,等到入秋了再继续。

    李易太想做点成绩出来了,可是翻看一大堆校长以前的草稿,居然没几个和自然组有关的。

    不过他的组织能力比起其他人来说也是不差的,四大天王在几年前就加入了红河村,耳濡目染早就习惯用新思维做事。

    为了提高自然组的积极性,他把校长留下的草稿纸重新整理出来,又趁几次追问时得出的回复确定了几个方向。

    把人数不多的自然组干脆就定几个目标,每个人只专心做好一件事。

    有专门负责孵化鸡蛋的,有专门负责授粉嫁接的,还有专门采集研究的。

    大家分工合作,各专一门心思,需要的时候聚在一起讨论。

    不过这么久还是没有成绩,眼看其他组一个个的成果摆出来,让他更是心急如焚。

    李易坐在田垄上,忘神的盯着辣椒试验田,听大厨师王志说这辣椒他在南方种过,不难活,可是自己种了好几次都失败了。

    他想去南方试试,古语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为枳,估计是气候的原因,像水稻在北方就难活。

    李崇文刚给化学组上完课,到外边走动散散心,看到试验田边长吁短叹的李易,这家伙估计有什么心事。

    李崇文走过去问到才知道,这个小子心快稳不住了,这么久没拿出成果,估计年底那批新学员,会选择自然组的就不多了。

    “校长,你说的那些蕃种大概什么时候能运到京城?”

    李易想到那些草稿纸上写的许多蕃种的名称“红薯,土豆,玉米”,听校长说那些可是能救天下百姓的宝物。

    只要能培植成功,老百姓就再也不要担心吃不饱,真的有这么神乎其神吗?可他连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

    “快了!”李崇文也坐在田垄上,笑道:“这些蕃种在福建一带也有人开始种植,只是听说产量还不是很好,估计是没有找到更好的种植方法”

    早在万历年间,红薯便传入大明,只是一直没被重视,因为其不挑地易成活的特质,在东南沿海一带还是很容易找到的。

    不过可能还没有累积一定的栽种技术,产量不算惊人,而且红薯不像稻麦一样容易保存,所以贫苦人家都只是把它当做一种辅助食物。

    李崇文可是深知红薯的好处,对于如何栽种加工更是知道的比较多,在红河村的时候他就想过派人去寻找。

    前段时间陶然来信说找红薯的人回来了,拉回几大车的红薯和土豆,就是那种叫玉米的蕃种一直没找到。

    土豆又被当地人称为土芋,大致和红薯是同一时期被福建海商们从南海带回来的,这两种作物都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描述书写过,甚至在京城的皇宫内,便有土豆的踪迹。

    李崇文想把两件宝物作“祥瑞”献给陛下估计是不成的,很多官员估计也试过,朝廷对这种番种并不稀奇。

    “对了,随同这些蕃种一同进京的还有几个当地的老农,他们都是有过几年的培植经验,到时候你要多向他们讨教学习。”

    李崇文深沉的说道:“朝廷不重视这红薯土豆玉米,是还没有开发出它们的真正的价值,但我希望你们自然组,能非常慎重的去对待它们,它们是红河最大的希望!”

    李崇文把红薯和土豆的一些注意细则告诉李易,比如红薯要先育苗,之后是扦插的方式种植。

    两者都不挑地,而且耐旱,既然是做试验田,那么就要分开在不同的地方试种,记录其生长状况。

    大明的农耕技术没得说,除了请教老农的经验之谈,自然组还要多做各种尝试。

    李崇文特批李易可以去华庭挑选几百亩试验田用地,几十个佃农照看农田。如果需要,可以随时去梁思成那里批条子。

    “第一批的经费五千两银子,务必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种植方法”

    估计很快也会找到玉米的踪迹,有了这三大高产耐旱的蕃种,还要配合制度组弄出一套农庄管理模式。

    大明不缺耕地,不缺人力,甚至除了这三种早已传入番种,本地早就有稻麦大豆油菜棉花等。

    种子并不是关键因素,高效高产的管理方式才是。

    大明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现在已经不太适应飞速发展的商业。

    李崇文在探索一种新型的合约农庄模式,这种模式李崇文在红河便有初步的尝试。

    比如以往的陈家沟,几十家佃户给地主种田,平均一亩地收成不到两担,一户佃农种十亩地,总共收成不到二十担。

    按最好的四六分配,交租后不到八担粮食,一年下来连一家人吃饱都成问题。

    连饭都吃不饱,哪有余钱更换新的农具,寻常年景还能靠挖点野菜,连续几年灾荒下来,地里没收成,税和租金一分也不能少,一家人就只能沦为流民了。

    更坑爹的是,大明的各种税到了如今已经是乱七八糟的收,还有什么里甲制度。

    每十户编成一甲,每十甲编成一里。一甲里如果有两户不见了,那么剩下的八户要承担这两户的税收。

    如果一甲只剩下一户两户,那他们除了逃亡别无他法。

    崇祯元年的旱灾持续到今,一丝好转的迹象都没有,加上那些地主老爷们从来不会管佃户们的死活,宁可荒着地,也不肯降租给他们一条活路。

    地主老爷手里有地,佃户们没有地有的是廉价的力气,而李崇文想要拉拢人心,花最少的银子办最实在的事。

    那么这种合约农庄不失为一种缓和矛盾的方式。

    红河公司以华农分公司为代表,与地主老爷们签订土地管理合同,从签订合同的那一刻起,老爷们就再也不需要费心思去挨家挨户催租。

    作为佃户,以后全部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劳动,每个人像公司的职员一样每天上班下班,按劳计酬,多劳自然多得,还能有晋升机会。

    农庄按照试验田的轮种和计划耕种,统一用公司培育的最优质的良种,除了小麦,还要种植大豆,油菜,红薯,土豆,甚至棉花亚麻等经济作物。

    总而言之,不让一块土地空着,不让一个农民闲着,就算是进入农闲时间,他们还要开荒,修建水利,造肥,农产品的粗加工等。

    每天都会有满满的计划压榨他们的劳力,而他们的辛劳付出也会得到回报,不仅一日三餐无忧,还能拿到整个农庄产出的部分分红。

    不管是粮食还是大豆棉花,都会被华运公司的运输队运到对应的工厂进行再加工。

    每几个农庄附近就会有一个综合工厂,里面有水车舂米,木材切割,工具维修等,还会清点各个农庄送来的棉麻大豆等经济作物,统一送到更大的工厂加工成布匹和油醋等。

    每个农场根据自己的土地情况制定计划,产出一步到位直接送到工厂,免除中间商的利润,进一步压低制造成本。

    土地还是老爷们的,但多样化统一化的农庄产出绝对是以前的好几倍,同样的地,以前一亩就是产两担粮食。

    现在不再是农户自己的留种,而且用的培育的良种,加上合理的规划和施肥,产出不翻倍也能增加一半以上。

    再者农庄会开发除了农田外的一切土地,红薯和土豆的优点就是耐旱和适应能力强。

    除了支付给地主老爷们的合约租金,分红大大的刺激着佃户们的热情,不必担心农具坏了没钱修理,也不必担心税差上门欺压,不必忧心今年的年景。

    只要干活,不停努力的干活,这日子便还能将就着过下去。

    然而这一切都将从红薯实验田开始。

    (特意查了资料,红薯土豆和玉米确实都是在万历年间便在福建沿海推广,产量也不错,就是没人重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