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都市言情 > 半壁黄花 > 第82章 进省城 阅读设置

第82章 进省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半壁黄花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去省城参加展会还有半个月时间,盖大龙在厂子里精心准备参展样品。

    半个月准备时间很快到了,一大早岳老三开着五菱宏光把盖大龙送到县供销社,院子里早有几辆车停在中间。

    盖大龙上前和邵主任打了招呼,邵主任忙着招呼食用菌企业的老板们,应了一声就忙着招待老板去了。

    盖大龙背着打工时期的帆布包,里面装的都是包装好的豆干,他就在院子里溜达,一阵清脆的响铃声,一辆加重自行车驼着一麻袋东西骑了进来。

    来人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两鬓头发已经有白发,留个精干的小平头,身穿白色衬衣扎紧裤腰,发黄的牛皮皮带掉出一半在腰间。

    大喇叭电话铃响了,老头从腰里的手机皮包里掏出一部硕大的诺基亚手机,声音洪亮的讲话,略带川音的语言。

    “我到了,你们都放心吧,这次我进省城,一定把咱村的山货推销出去。”

    打完电话,老头把加重自行车的后撑支架立起来,解开捎麻袋的草绳,试着把麻袋搬下车来,老头试了两次,一人之力很难把货搬下来,就四处张望,想寻个人搭把手。

    院子里就站这几个人,他们个个梳着油光的大背头,挺着大肚子,像怀孕了七八个月的孕妇,一个个手背后面,聚在院子中间闲聊。

    “喂,那边几个老乡,劳慰你们哪个有空来帮我搭把手把这麻袋山货抬下来,劳慰了!”老头扶着麻袋冲人多的地方喊了一声。

    那几个留着大背头的老板朝老头这边看了几眼,没有搭理老头,继续他们的闲聊。

    这一幕正好被盖大龙看见,他也是个古道热肠,乐于助人的人。就把帆布背包放在地上,大踏步上前来帮老头卸货。

    一麻袋的山货还挺沉,卸完货两人就坐在县供销社的花坛上,老头从上衣口袋子里摸出一包芙蓉王,抽出一支发给盖大龙。

    盖大龙感谢推辞到说自己不会抽烟,三次推让后,老头把烟又放回到烟盒里。从另一个包里掏出一个手帕来,摊开手帕里面装的是烟草和烟纸。

    老头熟练的拿起一张烟纸在嘴里添一下,然后摊开烟纸放上烟叶,再把烟纸卷起来,用火柴点燃,吧嗒吧嗒的抽起来。

    坐在老头身边的盖大龙闻着一股香味从纸烟里发出,像极了九十年代阿诗玛的味道。

    一支烟的功夫,邵主任从办公室出来,安排大家上车准备出发,那些大背头老板各自开各自的轿车出发,就剩盖大龙和老头两人。

    邵主任安排一位老板的车带上盖大龙和老头,对方说轿车空间太小,没办法带人又带货。

    正说话间一辆白色的福特翼虎开过来,司机叫盖大龙和老头坐他的车。老头和盖大龙就把那麻袋山货搬到福特车的后背箱,麻袋放下去时,车子也被往下压了一点。

    一路上白色福特翼虎车主和副驾驶位的年轻人相谈甚欢,时不时换着开。

    从两人谈话的信息中,盖大龙才知道车主是南乡县某镇的食用菌老板龙老板,年轻人是南乡县最大的食用菌公司老板的儿子,人称小共总。

    盖大龙和老头跟他们都不认识,客套几句后就坐位后排。

    南乡县到省城走高速要花三个多小时,以前没有通高速时需要翻越秦岭,事故多发不说,耗时十几个小时,这也就是南乡县道路闭塞发展不起来的地理原因。

    同行的老头透过车窗看两山之间的山景,自言自语的暗自称奇,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通途大道都是不可多见的景观。

    老头感叹道,时代发展了,变化的快,以前他年轻时去省城,坐火车都要16个小时,后来秦岭打通了火车隧道,缩短到8个小时,到现在高速公路也通了,早上在南乡县吃碗面皮,中午就可以到省城吃肉夹馍羊肉泡了。

    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汽车下了省城高速,盖大龙打开车窗玻璃,“师范大学”四个字映入眼帘。

    盖大龙心里一阵紧张,咽了一口口水,像在沙漠里干渴的人想喝水一样,他是对知识的渴望。

    这座西北地区最高级的师范大学,曾是盖大龙想去读的大学,可是在农村高中上学的他,高考成绩达不到师大的录取分数线。

    大专毕业后,他就进了工厂,从最基层的一线工人慢慢干到企业的管理层,这一路打工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即便是在浙江民营企业里做到管理层,有时也照样从事体力劳动。

    用岳老三的话说就是“我们到现在还是靠体力挣钱。”与那些靠技术,靠外贸业务赚钱的人,在浙江的小企业里,一般管理人员的薪资,仅比普通工人高一点,大多数还没有计件工人的计件工资高。

    盖大龙在打工的岁月里彻底沦落为产业工人中的一份子,别人戏称他们这样的管理人员是“苦力头”。

    有时盖大龙也想过,哪怕当年上个师范大专出来教书也比打工强吧。

    曾几何时,盖大龙想通过学习,提高学历,充充电,在浙江这几年他明显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块被老板榨干的干电池,一直在放电,没有充电的机会。

    村子里有女学生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市里学校教书,在村民眼里,这类孩子有出息,工作稳定。

    像盖大龙这样在外打工的打工仔是没出息的,除非像二黑那样的大老板衣锦还乡才被村民们看的起。

    想到这些,盖大龙自我安慰,农村向来都是如此,看盖士村那些做豆腐卖菜的,九十年代时看不起那些出门打工的,以为自己在家做点小生意也能养活一家人,就觉的自己混的好。

    十几年后那些最早一起出门打工的,回到村子里盖了楼房,在城里买了房,做了生意挣着钱的人,他们看人过的好又会眼红别人。而自己做了一辈子豆腐,到老仍然是个手工作坊。

    沿着师大往前走依次是外国语大学,政法大学,邮电大学,省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大学,这一路集中了西北最好的高等学府。

    “要是谁家的娃儿能到这里上大学,那可就是光宗耀祖了。”同行的老李看着沿途的大学开口称赞。

    南乡县是个农业县,从高考扩招开始,各家各户农民都送孩子读高中,考大学。在信息落后的山区,农民家庭只知道大学毕业国家不再分配工作,叫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盖大龙作为那个时期的大专生,毕业后就南下广东打工,后有辗转到浙江打工,这一打就是十几年。

    所谓自主择业就是自己找工作,盖大龙家就是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去世的早,念完大专家里已是欠了一屁股的债,从学校里出来,他就一头扎进工厂里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

    那些家住大城市的同学,在他们的童年经历过国企工厂生活,他们对工厂不陌生也不敢兴趣,有的家里有门路的,就在省城落地考了公务员,成为体制内的人。有的做生意,在官商两道混的风生水起。

    盖大龙与他们相比,就是在补自己欠下那十几年的工业帐。他从工厂里的储备干部开始,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来,从生产做到行政,又做到品质,在一个公司,一家企业,除了业务岗位没做之外,其他的岗位已经做了个遍。

    在打工的职业生涯中,那些读过本科,硕士,博士的领导同事,他们的年收入是盖大龙的几百倍,几十倍。

    那些做技术的,做研发的,做业务的,做企业管理的,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这说明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想到这些,盖大龙感叹自己读书不够,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改变生活。已经三十老几的他还有没有机会去改变。

    英语,贸易,管理,食品技术,哲学,这些都是他渴望要学的。

    他深刻的记得,自己在浙江当行政经理时,每次来了外国客户需要招待,都是业务员做翻译的,他学了十几年英语却无法与老外沟通。

    他从一个文秘毕业的大专生从事工厂管理,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品质管理等与文秘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

    领导说过,农家子弟还是要学会一门技术,可以养家糊口,多学几门技术,艺多不压身。

    现在盖大龙就在这些高等学府的门前经过,这次的经历与以往不同。在经历了由打工转向创业的这个阶段,他更加对知识有渴求。

    车子沿着长安大街一路向北,沿途高楼大厦对盖大龙没有什么吸引,在打工这十几年里,他见过的楼比省城更高,商业更繁华。

    打工在外十几年,盖大龙一直有缺乏一种归属感,工资存下来,拿回南乡县消费。他没有在打工地买房,买车制办产业,而是把南乡县老家的房子造的漂漂亮亮,他没有在打工地落地生根,而是一直牵心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同期和他一起出门打工的同学,有的早就在打工地买了房,买了车,有的甚至把户口都迁了过去。

    可是盖大龙还是心心念念的想回南乡发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