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都市言情 > 影帝之重启 > 第51章 土包子 阅读设置

第51章 土包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影帝之重启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骑自行车当然不是那么立竿见影的根治宝强的很多毛病,但多多少少有些改善了,至少这孩子直视镜头两三秒后也知道害臊了,赶紧挪开目光了。

    演员调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尤其是宝强这样一根筋的,非得名师下大功夫,最主要的还要靠他自己肯钻研。

    这个是没有捷径走的。

    剧组这边也不着急,主要原因就是京城那边又出了两件狗屁倒灶的事,丁巍怕回京城受到波及,便决定悠悠闲闲的在这边拍。

    一件跟姜闻丁巍两人有关,张显明出院了,没接收任何采访,但好多人仿佛亲眼得见这位在家里使劲儿摔了好些个东西,骂了很多难听的不难听的话。

    使得五六代导演之争的结尾再起了个小小的不完美的波澜。

    另一件却是有些无厘头的事。

    丁巍力主举办青年电影展的事情已然是板上钉钉如火如荼的筹备了,但最近不止新闻媒体,就连很多著名的非著名的导演编剧乃至影评人等等,都站出来公开抵制,认为青年电影展的举办挤压了本就不太受关注的京城大学生电影节,资源浪费、沽名钓誉、瞎折腾等等很多标签贴在了青年电影展以及丁巍的身上。

    无厘头的是,很多大学生也组织联合起来,公开抵制青年电影展。

    姜闻打来电话嘿嘿笑着说,巍子,你现在人设很精彩啊,人傻钱多都不足以形容你了,狗大户、地主家的傻儿子这些才是符合你气质的标签。

    丁巍除了骂姜闻多管闲事之外,倒真的没什么办法。

    早在丁巍提议举办青年电影展之初,姜闻佟副局都指出,京城大学生电影节很有可能会阻拦会成为青年电影展的拦路者。

    但丁巍却认为,像京城大学生电影节早就该并入京城国际电影节了,这才是不浪费资源不拖后腿的好事。

    结果被魔都抢先完成a类国际电影节的申请与筹建。

    而现在,这个极其尴尬的电影节又向青年电影展开炮了。

    因为这两件事,丁巍便一直有意无意的拖着拍摄进度,反正京城这段日子的热闹他是一点儿都不想参与。

    撕比哪有陪俞老师、拍戏、骑马有意思?

    其实在夏河这边拍摄的镜头不多,还不到全部拍摄的四分之一,再加上丁巍刻意拖着拍摄进度,悠闲的时间还是很多的。

    剧组里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到这边高原来,尽管条件略有简陋,但依然挡不住这帮土鳖第一次瞧见带着很浓厚的民族特色的稀罕的热情。

    热情是被带着寻找灵丹妙药的谦哥儿带起的。

    谦哥儿本身就是个爱玩也能玩出花样的大纨绔,找了几天草药没找到也不心急,傻子一样抱着瓶瓶罐罐回来照样乐呵,还极力撺掇其他人,说哪哪儿有一家民族服饰店,哪儿有一家佛珠手串儿工艺品店,又哪儿有一家民族奶茶店等等,可有意思了。

    俞老师刚来的几天身体不太舒服就只能窝在招待所打麻将了,等精神好转了,立刻拖着丁巍出来见识,文艺青年对这种事情总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嗅觉与热情。

    两人顺着巷子漫无目的的四处闲逛,不时瞧见当地居民、露着半个胳膊的喇嘛,和和善善的笑笑,要求拍照也很合作。

    窄窄的小路两旁就是有高有低的民居和民居改成的铺子,高的是巨大的白石块儿垒成的白墙,低的则是土墙刷漆,上面画着带着某种象征意义的民族画,各类神色各异的佛子居多,偶有金城公主、文成公主等汉人形象,或聚会,或祭祀,或庆生,或贺丰,不一而足。

    俞老师对这个稍有驻足,还小声兮兮的问丁巍,是否让拍照,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祭祀看起来那么残忍之类的。

    拍照应该是可以的,但对这种明显带着某种象征意义的民族风情画,丁巍也觉得还是不要拍了,这种风格的画风很废摄影家,有的还被退圈儿了。

    至于怎么画出来的丁巍暗戳戳的用手摸了摸,有粗粝模棱,应该是铁器勾勒然后再补漆上色,至于漆色,应该里面还加了好些特殊材料,能闻见浓浓的油膻味儿。

    残不残忍的,只是人家的民族特色,别说上苍有神的古代了,就是再过一二十年照样还有天葬这种传统,那是人民族的,别人无法置喙。

    两人稍有驻足,还是很快引起旁边门口那些老婆婆小孩子们的小声指点和笑闹。

    俞老师被吓得仓皇失措,蒙头就走。

    走出巷子却是一条褐土斜坡,略宽,斜坡上面则是喇嘛庙。

    公母俩即使已经见识过拉卜楞寺的恢弘,也还是对这有些像清宫剧里的红色围墙围起来的喇嘛庙有些好奇。

    俞老师碰一下丁巍,丁巍微一点头,俞老师努努嘴,丁巍略有犹豫,俞老师作势瞪他,丁巍咬咬牙,凑过来准备亲一下,理所当然……被愤怒的俞老师推开,还顺势打了两下:“你,干什么嘛?”

    丁巍一脸委屈:“不是你让我那啥的嘛?还噘嘴……”

    俞老师被点了笑穴,笑的不能自已:“……我是问你上不上去瞧瞧,你,哈哈……”

    好吧,丁巍这浑人明显理解错了,被俞老师好一顿嘲笑,也不服气:“你又没说,还噘嘴……”

    俞老师就一边笑一边使劲打他,莫名的开心。

    要说藏传佛教有两个让其他地区佛教眼热的地方,那就是寺庙的建设与信众的虔诚。

    无论是条件多么艰苦的区域,喇嘛庙或者别的庙子不但多而且金碧辉煌没有一丝破败和香火不盛的地方。

    斜坡两旁是低矮的居民区,搭建不成章法,有点乱,大多都是土墙+树枝篱笆,沥青毡子做顶,还用大石头压住免得被风掀起来。

    越往上,房子越来约好,有用水泥砌砖的,有用波纹瓦或者铁皮做顶的,还有大青石板铺的院子。

    斜坡最顶端则是佛塔,一座一座的佛塔,被清宫剧里的那种红色围墙围起来,连绵起伏,气势磅礴,这就是喇嘛庙了。

    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冲击让俞老师皱了皱眉,一下子没了进庙里游玩进香的兴致。

    丁巍却很理解,几百年上千年的宣扬传承,不但丰富完善了佛法,也净化了信众。

    至少在这片区域,百分之百的淳朴信众信众的虔诚与恭敬,不是一两句就能改变的,这已经是是他们的信仰与全部心身的寄托了。

    丁巍在俞老师手心里勾了勾,温言劝慰:“走吧,就当来写生了。”

    俞老师看一眼丁巍,摇摇头,没有说话。不过,却没有拒绝再往上走,还靠近一些。

    俩土包子走近一些才发现,红色的那不是围墙,是由一组组转经筒走廊围成的通道,通道里老人,有孩子,有妇人,也有年轻人。

    他们或站或坐或跪着或爬着,闭眼的是虔诚,睁着眼的是恭敬,默无声息跪拜是佛法,低声诵读的是信仰。

    众生渺渺,梵音了了。

    俞老师低呼一声,捂着嘴指着人群里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

    老婆婆算是熟人,那天在拉卜楞寺开机仪式之前就遇见过一回,现在在这儿又遇到了。

    老婆婆一身藏族正装,手持一把已然有了岁月痕迹的转经筒,佝偻着身子,一边转经一边慢慢的走,遇到佛塔就跪,遇见喇嘛就躬身。

    红色的墙面,金色的黄铜转经筒,青褐色的佛塔,黄褐色的合土地面。

    阳光穿过通道栅栏透射进来,行程一排排斜长的金色格子。

    也打在老婆婆满是皱纹的脸上,折射出让人惊讶的光晕,她的背后,多个塔尖很巧的从后廊上伸出来,周围的光晕更盛。

    周围众人一阵惊呼,有喇嘛很快过来,安静而肃穆的躬身,那些信众虔诚恭敬的跪拜。

    这一刻是大自然的神奇与佛法的神秘不期然的碰撞组合,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俞老师看的都痴了,也许眼前的神秘景象打破了她心中的某种观念,也许她理解了信众的信仰,也许她想得更多。

    丁巍默默拉一拉俞老师的手,给她一个安心温暖的眼神,俞老师回过神来,轻轻一笑。

    真好看!

    受了老婆婆的影响,俞老师还是让丁巍捐了两千块钱的布施,没想到被一个喇嘛领进大殿,有个明显上了年纪的老喇嘛笑眯眯的给两人一人一条红色丝带,把啥都不懂的公母俩闹了个脸红。

    好在旁边有喇嘛和善的给解释,说是祝福,不强求戴在哪儿,装兜里都行。

    出了殿门,公母俩互相看看扎在各自手腕上的绿丝带,还是莫名其妙。

    没想明白,又转着走了走,见到不但喇嘛甚至有些信众瞧见他俩,都显得有些……恭敬?公母俩对视一眼,觉得这两条红丝带有问题,再去找那位老喇嘛,被告知仁波切已经走了。

    两人听得出走了是托词,但也无可奈何。想了想,就把红丝带取下来装进背包里,等回去了问一问知道的人。

    俩人都是土包子,根本不知道仁波切在藏语里是活佛的意思,自然也不清楚红丝带的含义,也不知道他俩今天转的这个寺庙跟拉卜楞寺不是一个教派的。

    庙里其实有很多地方只对信众开放,并且有的地方连信众都无法进去,所以两人能看的也不多。

    转了佛塔,听了听转经筒在风的拨弄下的浅吟低唱,俞老师已然心满意足了:“走吧,回去吧。”

    丁巍瞧见俞老师脸上出现某种洗礼后的愉悦,甚至眉眼都些许不同,心里惊讶不已,却也理解,俞老师心里的某些想法应该是随着转经筒的吟唱而散了。

    从庙里往下走的时候,还是瞧见了那位老婆婆,被人抬在担架上,老婆婆闭着眼,脸上带着安静而满足的微笑。

    两人稍稍顿足,侧着身子让人先行。丁巍耳边听着周围人隐约的低呼“显圣了”、“轮回”之类的,再看一眼俞老师,见俞老师充耳不闻还对着老婆婆微一欠身,就知道俞老师应该有所得了。

    下了山,俞老师脸上带着雀跃:“饿了,找点儿吃的……余谦不是说,这附近有家特色鱼吗,就吃这个……”

    您这心事来得快,去的也是够快的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