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刘备的日常 > 1.175 茱萸托思 阅读设置

1.175 茱萸托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安息商人安玄,乃是丝路有名豪商。携庞大商队行商各地,翻山越岭通关过路,自要各路豪杰照应。故本就与各路豪杰交厚。王国、宋建等人为举事前,便于安玄常有往来。上次安玄自西域前往长安。恰逢西凉兵乱。报出合众将军名号,便被带到王国当面。闲谈间,听闻名士阎忠抱恙卧床,回天乏术,命悬一线。这便请王国许他领西域巫者一试。



    果然药到病除。



    安玄之名,遂被众将所知。



    “鄙人安玄,拜见将军。”安玄虽高鼻深目,一脸异相。举手投足,却早与汉人无异。



    “快请起,韩某一介武夫,不敢称将军。”此话说的滴水未漏。



    安玄这便起身就坐。



    “不是足下深夜来此,所为何事?”韩遂问道。



    安玄笑答:“前番辗转抵达洛阳,在金市售卖西域名产时,偶遇一妇人。知我能往来河西,便托我携一物与将军,遥寄思念之意。”



    说完,安玄便从袖中取出一漆木小匣,呈给韩遂。



    韩遂双手接过,并不着急打开:“何人所托?”



    “正是将军女公子。”安玄答道。



    正是蓟王亲自登门求亲,嫁给阎行,后迁居洛阳的韩遂长女。



    韩遂急忙打开木匣。匣中并无书信,只有一个香囊。香囊香气辛烈,正是茱萸之味。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佩茱萸,乃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囊袋,时称“茱萸囊”。



    东西都对,寓意也对。问题是,现在才五月中旬,距离九月九日,还有数月。此时送来‘茱萸囊’,是否太早。



    韩遂苦思不解,这便忍不住问道:“小女可有话说?”



    “夫人并未带话。”安玄笑答。



    “这……”韩遂的失望,显而易见。女婿阎行,乃辅汉大将军身边亲信。知我被胁迫,不得已而从贼。必会进言,代为开解。大将军悉知内情,定会网开一面,招降与我。



    安玄此来,理应携有大将军书信。许我高官厚禄,暗中招降才对。为何只有一香囊?



    “物已送到,安玄这便告辞。”说完,安玄这便起身。



    “哦,足下慢走。”韩遂急忙起身相送。



    “将军留步。”安玄再拜而出。



    目送安玄离去,韩遂这便关闭舍门,取香囊在手,细细查看。要说与一般香囊有何不同。此囊,乃两头扎紧。解开一头丝带,茱萸果倾泻而出。而后,囊中空空如也。将每一颗茱萸,细细查验,别无不同。



    此,确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茱萸囊。



    目光从散落书案的一粒粒茱萸果上,移向耷拉在木匣的空香囊。韩遂心中一动,这便只手将香囊取来。内外查看,并无异样。下意识的将另一头的丝带亦解开。香囊彻底成了两头通的布筒。



    此物究竟有何深意?



    韩遂灯下苦思,却不得其解。



    彻夜未眠的,又何止韩遂一人。



    合众将军王国,自被众人举为首领。还未曾风光数日,听闻三路大军压境,便整体提心吊胆。所谓擒贼擒王,蓟王向来除首恶,赦从众。王国又岂能不知。



    后颈日夜生寒,王国有苦自知。



    “启禀将军,军师求见。”辗转反侧间,忽听寝室外卫士通禀。



    王国猛然坐起:“速请到堂内相见。”



    “喏。”



    “拜见将军。”阎忠入堂行礼。



    “免礼免礼。”王国草草洗漱披衣,赶来相见:“军师深夜来见,有何要事?”



    “回禀将军。乃为北宫伯玉、李文侯,二位将军而来。”阎忠答道。



    “二位将军何事?”王国一愣。



    阎忠低声道:“细作来报,北宫伯玉、李文侯二位将军在军中宣扬太平教义,吸纳信众。不知此事,将军可曾知晓?”



    王国这便点头:“不瞒军师,北宫伯玉、李文侯乃是黄巾渠帅。”



    “原来如此。”阎忠略作思量,这便醒悟:“将军可是想借二人之力,东结黄巾?”



    “然也。”王国本欲言又止。与阎忠目光一碰,却忽然醒悟。既视为心腹,当不做隐瞒。这便将利害关系,和盘托出:“此次重金结好三十六部羌渠,便出自二位将军之手。”



    “原来如此。”阎忠又问:“如此说来,北宫与李将军,乃是背后主谋?”



    “然也。”王国点头。



    阎忠又问:“既如此,那二人何不自立门户,反要推举将军?”



    王国傲然一笑:“军师有所不知。羌人所信,乃是本族神灵。并不信奉黄老之术。二人虽重金结好三十六羌渠,然羌人却不愿举太平道旗号。于是二人便退而求其次,举我为主。”



    阎忠终于悉知内情。



    此次兵乱,确是太平道在背后主使。羌人见利弃义。趁关东播乱,群起而反。攻城略地,除去发泄对汉庭不满。也未尝没有割据自立之心。



    羌人之所以屡降屡叛。与朝廷所行政策,不无相关。



    与建立先零王朝的先零羌为例。



    前汉初年,先零羌主要分布于湟水流域。元朔六年,河西战役打响。匈奴昆邪王降汉,为防匈奴骚扰,武帝下令驱逐诸羌,由此引发羌民激烈反抗。先零羌与封养羌、牢姐羌合兵十万,他们攻令居、安故,围袍罕,但皆被汉军击败。于是迁其部落于湟水上游、西海周围,及陇西郡河关县一带。宣帝时,大将赵充国再攻先零羌,迫使先零羌继续向西迁到西盐池等地。新莽末期,中原大乱,先零羌又回到湟水流域,占据金城郡。



    今汉初年,先零羌又被伏波将军马援所败。部族被强迁于陇西、汉阳、右扶风等地,余部则迁往塞外。



    永初元年,先零首领滇零,领诸羌再反,并建立先零政权,在北地郡自称天子,史称先零王朝。



    王朝虽短,然却不失为火种。点燃羌人立国雄心。散落在河湟流域的先零羌,常有割据之心。



    此次举族反叛的三十六部羌渠,皆是“先零别种”。



    之所以太平道能说动三十六部羌渠起兵谋反,乃因先零羌,本就有割据立国的野心。



    凉州一地,之所以汉人骤减,乃因羌人暴增。这些不计入编户齐民的“诸羌”,人数恐不下百万。



    也正因如此,以黄老之术入手的太平道,在凉州并无多少信众。只得重金结好先零羌渠,又推举当地豪强王国为主。



    思前想后,阎忠这便问道:“敢问将军,三十六部羌渠,究竟听命于谁,又以谁马首是瞻?”



    “这……”王国一时词穷。



    阎忠这便进言:“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又说‘一山不容二虎’,‘防人之心不可无’。将军需早做打算。”



    一语惊醒梦中人。



    王国幡然醒悟:“军师之言,字字珠玑。某定铭记肺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