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 > 第1章 真永魏大勇 阅读设置

第1章 真永魏大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时间是1938年夏末。

    空山新雨,将山林涤荡一新。

    碧空如洗,格外湛蓝。

    空明寺。

    山峦连绵,层林叠翠,青灯古佛,几杵疏钟,便是千百年来,僧侣们生活的全部。

    这里,本是与世无争的方外之地。

    只是因为战争的缘故,现如今,空明寺这处佛门圣地,不再是世外桃源。

    至少对于真永和尚来说,他的心境,已然无法做到,如往常一般心如止水。

    真永的俗家名字,叫做魏大勇。

    他是1921年生人,老家在登封县下面的一个小村落,现年17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

    说起来,魏大勇7岁那年进入寺里,拜在西院静云大师门下,习文练武,已然历时10年之久。

    那个年头,登封乃至周边县市的许多人家,都愿意把自家的儿子,在年幼之时,送进寺里磨砺一番。

    内中有些人成为庙里的俗家弟子,练个三五年的功夫,就下山娶妻生子,传承家业,抑或外出游历,闯荡江湖去了。

    也有不少人,自幼便落发为僧。

    但是这些人不一定会当一辈子和尚。

    他们中的一些人,成年后看破红尘,毅然选择正式剃度,燃香受戒,彻底皈依佛门,当然也有些人,选择脱下僧袍,还俗下山。

    魏大勇这一辈的僧人,都属于“真”字辈。

    进入山门之后,师父便借他名字的谐音,赐他法号“真永”。

    小时候的魏大勇,天资聪颖但生性顽劣,对于拜佛念经并不起劲,读书也就是识得日常用字,不至于当个睁眼瞎罢了。

    若是遇到佛经上稍微生僻点的字,他就要抓狂。

    不过在练武方面,魏大勇却展露出超凡脱俗的领悟力。

    同一个师父传授武艺,往往师兄弟们还没入门,他就能将整套的拳法或剑法,记个八九不离十。

    时间从指缝间悄悄地流逝。

    10年弹指一挥间。

    魏大勇也从一个瘦弱的小沙弥,变成了强健的少年。

    现如今的魏大勇,长得外形比较硬朗,锃亮的光头,国字脸,剑眉虎目,两片厚实的嘴唇,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脸上稚嫩的痕迹尚未悉数褪去,不过言行举止显然比同龄人更加成熟。

    常年练武的他,肌肉结实,身材也非常匀称,整个人看上去干净利落,让人感觉很舒服。

    10年武僧生涯,魏大勇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身手更是深不可测。

    这10年以来,他只专心致志做了一件事情——

    练武。

    他天分高,悟性强,肯吃苦,因此他在武术方面的精进,可以用“突飞猛进”四个字来形容。

    在全寺所有武僧当中,魏大勇的武功,绝对是出类拔萃。

    遑论庙里,就算是江湖上有名有号的练家子,几个人也根本近不了他的身。

    魏大勇还有一项能耐。

    那就是打小他的眼神就极好,玩弹弓在村子里都出了名。

    他用弹弓打鸟,根本无须瞄准,无论那鸟是树上站还是天上飞,只要落在他眼里,那就要遭殃。

    有时候,他身上没带着弹弓,就徒手扔石子,往往随手一抬,小石子“嗖”地激射而出,再看那鸟,应声落地。

    凭着这一手绝活,想当年他就是一个孩子王,身边总有一群跟屁虫围着他转。

    到了庙里,生性好动的魏大勇,依旧玩性不改,经常趁着午后练武的间隙,跑到后山的林子里打鸟打野兔之类,眼神和手法也就越发的精进纯熟。

    既然已经杀生了,魏大勇也就没有矫情,干脆偷偷摸摸把猎物烤熟,祭了自己的五脏庙。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

    跟他比较熟络的几个师兄弟,也时常跟着沾光。

    内中有个比魏大勇小半岁的,法号“真远”,跟他厮混得最好,几乎形影不离。

    真远很是崇拜魏大勇,认为这个比自己大半岁的师兄,武功高,心眼好,说话办事都很爽快,是个值得深交的人。

    他们的师父静云大师,更是把魏大勇当作自己的得意高足,将一身本事,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魏大勇也很争气,将师父传授的各门武功练得炉火纯青,颇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势头。

    这一日午后,西院的练功场上。

    静云大师门下的一群武僧都在演练棍法。

    但见他们进退有据,手中的齐眉棍舞得虎虎生风,不时击打在木桩上,发出“啪啪啪”的声音。

    由于劲道十足,那些立得很深的木桩,都被打得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正在武僧们练得起劲的时候,就见一条人影匆匆跑来,却是真远和尚。

    人还没到,他就已经大呼小叫:“师兄,真永师兄!”

    一直跑到近前,他才看清魏大勇并不在这里。

    一位练功的武僧停下动作,笑嘻嘻地问道:“真远,你急着找真永干嘛?”

    真远把眼一瞪:“当然是有急事!他去哪里了?”

    那武僧答道:“还能去哪儿?这不眼看比武会就快到了,师父又把他叫去后院,开小灶呢!”

    真远当然晓得比武会这档子事,他转身就赶去后院方向。

    一路小跑来到后院的角门外,真远生怕被师父发现,责怪他疏于练武,于是放轻了脚步,一步一步挨到围墙边。

    透过围墙的花格,真远往里窥视,不由得松了口气,他看见师父并不在院里,想必是有事离开了。

    再看魏大勇,师父走后他也没有继续练习拳法,而是独自一人,闷闷不乐地坐在一处廊檐下,似乎在想着什么心事。

    对于嗜武如命的魏大勇而言,这可是非常少见的事情。

    魏大勇的确心事重重。

    据山下传来的消息,鬼子侵华的战火,已然蔓延到了豫省东部地区。

    魏大勇非常担心爹娘的安危。

    他家有四口人,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大他5岁的哥哥。

    那年头孩童夭折是家常便饭,往往生养多个孩子,最后剩下的也就两三个。

    魏大勇的哥哥名叫魏大壮,几年前投军到晋绥军某部,因为读过几年私塾,识文断字,故此深得上司赏识,目前已经升到了连长,也算是在部队里混出点小名堂。

    本来,魏家老家在登封的乡下农村,不过三年前魏家二老迁去豫东了。

    那个时候,老魏家有一个家境殷实的远方亲戚,住在中牟县的姚家镇,他们举家要去南方做买卖,就把自家的三十多亩田地,低价佃给魏家。

    魏大勇的父母觉得有利可图,就搬了过去,此后一直在那里生活。

    听说鬼子已然进入豫东,省府开封城业已陷落,魏大勇特意去信敦促二老返回登封乡下,暂避兵锋。

    不过他爹娘很快就托人捎来了口信,说地里的麦子眼看就要成熟了,须得延缓几日才能收割。

    等夏收结束后,他们就会回老家避避风头,到时候还会顺路上山探望一下魏大勇。

    魏大勇也晓得,爹娘肯定舍不得丢下地里的收成。

    幸好,他听说豫省已然大军云集,誓要夺回省府。

    魏大勇心说既然有这么多军队,能不能夺回省城暂且不论,无论如何总能够支撑一阵子,至少撑到夏收之后应该没问题。

    万一前线军队抵挡不住吃了败仗,鬼子一路从打过来,肯定也要一段时间,无论是魏大勇,还是他的爹娘,都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反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