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105章:陈友谅败亡 阅读设置

第105章:陈友谅败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朱元璋的部将郭兴提出火烧汉军的铁索连接战船,他这个计策是创造性的,有理由说并没有受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启发,因为那时候这本书尚未流传,因此这一次献策功劳巨大,也就奠定了他日后在朱家军中的地位。

    在朱家军苦苦支撑中终于来了东北风。此时是深秋,有东北风很正常,也附和自然规律。但是有风没风纯属运气,如果天不助朱元璋,今天就是不刮风,或者来了西风,朱元璋将注定吃败仗,他还能不能当上洪武皇帝也就难说了。

    朱元璋双手合十,默默地拜道:“上天不负我也!”

    他这话正确,就是这一阵风把他吹上了皇帝的宝座!我们也经常被风吹,可没这份运气。

    他立即下令:火船出发!

    放火船有七条,后面都带着逃生的小船,就是刘家生产的冲锋舟,这小船速度快,是首选。后面还跟着几艘战舰,那是配合接应的。

    火船上都是柴草,载重很轻,升起风帆的船借助风力速度就特别的快。双方正在交战,距离当然就很近,瞬间就到了汉军阵前。

    浇满了油的柴草,一点就着,又有大风,大火腾空而起。军卒们弃船登上冲锋舟,快速逃离。

    距离太近了,借助风力,轻飘飘的火船快似箭,很快就闯入了敌阵。汉军的大船都受铁索连接的限制,急切间无法分开。浇了油的干柴火势凶猛,不是人力能扑灭的。汉军的大船顿时被火焰吞没。

    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鄱阳湖上顿时被烟火笼罩。

    见到火攻奏效,朱元璋趁机命令全军发动总攻,朱家军上下振奋,个个争先恐后,勇猛向前。一时间鄱阳湖上喊杀声震天。

    汉军铁索连接的数十条战船全部陷于火海,湖面火光冲天,不时传出被烧士兵的惨叫声。无敌舰队完了!

    王勃有赞鄱阳湖的著名诗句: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此时的鄱阳湖却是处处喊声杀声,烟火冲天血水染红了湖面,这是烟火和血红的一色了。

    汉军队伍庞大,前线交战的只是汉军之一部,陈友谅没在前线,他在后方的船舱里休息,他还在做着春秋大梦,以为消灭朱元璋只是弹指之间。

    突然他的卫士慌乱地闯进来大喊:“陛下,大事不好了!”

    被惊醒的陈友谅愤怒地大骂:“丧门星!混蛋!”

    可是还没等他处置这个冒失的卫士,从舱室窗户他已经看到那边烧红了半边天!

    他船上的幕僚将领和士兵也都出来了,也都看到了,所有人的脸上都是惊慌失措。

    陈友谅顿足长谈:“天不助我也!”

    此时就是神仙也是无能为力了!

    这一战后陈友谅重新清点自己的队伍,原本庞大的舰队如今只剩下一半。特别严重的是,今天损失的是他的主力部分,因此大型的主力战舰损失过半,剩下的舰船大小性能都差了一等。

    此时陈友谅如果承认自己败了,就此退兵以谋求长远,还是有一线生机的。朱家军也同样有战损,因此夺路而逃的可能性还很大。

    但是陈友谅不会承认失败,但有一分希望,他也要争,这是成王败寇的关键时刻。如果承认败了,气势上就居于下风,他还能不能再次恢复元气呢?再来一次机会还有吗?他相信不会再有机会了,因此现在还要拼死一搏。

    这就像是一场赌局,无论是输或赢都要赌到最后,直到其中的一个把底裤都输光才会结束。

    交战双方的老板都在给自己的伙计打气。陈友谅一改往日的尖酸刻薄,因为他知道,如果再败他就什么都不是了,当然也就没资格盛气凌人。能决定胜败的就是还在眼前的这些部下,这些人今天还是他的部下,明天还是不是呢?天知道!

    “今天失败了没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还有办法。”这是陈友谅的训话,鬼知道他还有什么办法?

    同样的,朱元璋也在训话,他说:“汉军已经兵败,陈友谅的灭亡指日可待,我们一定能消灭他!”

    在场的一个将领说道:“主公,汉军还有不小的力量,到现在他们的人数还是比咱们多。主公千万不要大意,还需小心应对。”

    是啊,汉军号称六十万,昨天一战就算损失了一半还有三十万呢。朱家军号称二十万,数次作战也会有损耗,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么朱家军能剩下十万就很不错了。算算账汉军依然是数倍的优势,所以那个将领说的没错。

    朱元璋冲着说话的将领笑一笑说:“我知道。”

    朱元璋让胜利冲昏头脑了吗?没有,他是乘胜鼓舞士气。

    经历一次大规模战斗之后,各方都需要整顿部队,伤亡大的补充人数,负伤阵亡的将领也需要补缺,甚至编制也需要调整。

    ……本作者的《明末强国梦》已完本,欢迎阅读。

    几天过后,双方再次交战。

    陈友谅的优势是船大人多,现在他的兵力依然是绝对优势。可是人多不一定能取胜,士气是更重要的因素。

    朱元璋麾下的得胜之军士气高涨。陈友谅的部下则没了底气,不少人都在想着自己的后路了,甚至有人在考虑是不是战场上反水投诚,战场上反戈一击不就有了投名状了吗?

    朱家军主动发动了进攻,得胜之军异常勇猛。陈友谅再也不敢铁链锁战船了,但是依然有十几艘大船充当先锋。朱家军依旧采用狼群战术,集中众多的小船围攻一艘大船。船大就不灵活,好虎架不住群狼。经过一天的激战,汉军的多艘舰船被击沉,有的船眼看着不行了就挂起白旗,战场投降。有带头的就有跟着的,投降的船越来越多,汉军大势去矣。

    仅仅一天的战斗,汉军露出了败像,终于支持不住全面败退。

    鄱阳湖大战到此已经决出胜负,惨败的陈友谅被迫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

    陈友谅陷入了绝望,不但是军事上的绝望,也是人生的绝望,他知道自己就是“成王败寇”的那个寇,难道是命里注定?

    本以为手到擒来的洪都城竟然攻了三个月而不克,一个纨绔的毛头小子都挫败了他的六十万大军。在绝对优势下再次败给朱元璋,一败再败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天灭我也?

    陈友谅再也没有舒心的日子了,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带领自己的部下跑了,投降了朱元璋。主将如此就更说明了问题:汉军大势已去!

    愤怒的陈友谅失去了理智,他命令杀俘,不管是俘获的士兵还是将领一律砍头!

    被朱元璋得知后也下了一道命令:优待俘虏。

    这两道不同的命令终于断送了汉军,比谁更狠的仇恨政策暴露出来的是底气不足,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作为变现就是他的属下各部比着赛的投降,同时出现了更多的士兵逃亡。人数锐减,人心焦躁浮动,这样的部队已经无法组织进攻。

    在战乱年代里没人愿意当兵,士兵多是抓来的,现在军心涣散,军纪废弛,得了机会的壮丁当然会选择逃跑回家啦。

    这个仗没法打下去了,八月底大势已去的陈友谅终于决定逃跑了。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宽阔的湖面,他的梦想就破灭在这里。出征时天下无敌的舰队和六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彻底灰心了。他始终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是啊,陈友谅为什么会失败?这就交给史学家去研究吧。

    贪生是人的本能,灰心丧气的陈友谅也不例外,他还不想死在这里。于是他收拾残兵败将,居然还有几万人,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啊,他带着这些残存的军队撤退。撤退的路没有选择,鄱阳湖通往长江的只有一条路,就是壶口。之所以叫“壶口”,是说鄱阳湖像个大茶壶,出口处像个壶嘴,是个非常狭窄的地形。

    所幸的是朱元璋的主力部队都在鄱阳湖中与陈友谅作战,守卫壶口的兵不多,即便如此,残余的汉军也是拼了不少的性命才勉强通过壶口逃入长江。

    可是朱元璋深知除恶务尽的道理,不会给陈友谅以喘息的机会,必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于是朱元璋亲自率领十多万大军随着陈友谅的身后追杀过来。

    几乎成了光杆司令的陈友谅,只能亲自站在船头指挥作战。众所周知,在一线作战的将领阵亡了很正常,陈友谅就是这样战死在了战场上。

    陈友谅的死亡标志着国号大汉的这一支军阀的灭亡。

    陈友谅进攻洪都打了三个月,在鄱阳湖上的决战拢共只有一个月零几天。野战和攻城决然不同,有城池和没城池就是不一样啊。

    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载入史册。

    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立陈友谅之子陈理为主,可是朱元璋岂能让他死灰复燃?他继续派兵追杀到武昌,张定边带着幼主陈理投降,使得陈友谅这只军阀彻底灭亡。

    投降的张定边没有留在朱家军,而是出家做了和尚,他真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还有一点值得一说:张定边特别的长寿,活了一百岁,直到朱元璋死后的二十年。

    各位想想,是不是觉得这才是最后的胜利呢?朋友们,修身养性,只要你比敌人活的长就是最后的胜利!

    ——en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