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238章:需要移民 阅读设置

第238章:需要移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经过十几天的忙碌,在淡水河畔草创了基本的设施,稳定下来,那么下一步最要紧的是什么?就是人,特别是身临其境更加迫切地感受到需要人,原因就是这里缺人。

    通过对驻地周围的考察,更是感觉到人太少。可是在大圆却存在一个人数不少的族群,说人数不少当然是相对而言。他们就是后来被称为高山族的原住民。这些人当然会引起刘璎和刘诠的注意,特别的关注他们。可遗憾的是他们太落后了,并且生活习性还不适合于当代的文明。

    刘璎说:"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一边是缺人,一边是有人却不能用。”

    刘诠说:"不能想想办法吗?人都是可以教导训诫的。”

    刘璎:"三叔您可是看简单了,没那么容易。这些原住民不知道已经存在了多少年,甚至秦始皇之前他们就在这里了,祖祖辈辈的就是这么生活。再者说,他们也是有社会组织的,不是单独的一个一个的人。据我所知,他们是按照血缘关系的族群组成部落,他们把部落叫做‘社’,在大圆大大小小的有几十个社。社里有首领,还有众多小头目,一个社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总之他们自有一套,内部管理也很严格。这种落后的部落,排外性特别强,如果有外人到他们的地盘,他们会认为是入侵者,他们会以死相博的。”

    刘诠在旁边听得目瞪口呆,真是闻所未闻啊!他想说:你怎么知道的?可是没问出口。刘家出了一个刘基,已经是奇迹了,那么刘基的亲孙子当然也不是寻常人。

    。。。。。。

    回到他们当前的难题,人从哪里来呢?只有增加移民,想尽一切办法要增加人口,没有人什么事也办不了。

    刘诠和刘璎商议,眼下可行的就是来大圆的士兵等人的家属,让他们动员自己的家人做第一批移民。

    刘诠说:"家人团聚也可以让他们安心,免去对亲人的牵挂,这是个好办法。并且这对他们也是好事,谁不愿意家人团聚呢?”

    刘璎:"对,对于他们这是好事。可是也要注意保守大圆岛的机密,应该告诉他们,给家里写信的时候,就说是福州附近的海岛,不能说大圆。哦,三叔,我们是不是可以给大圆换个名字呢?这有利于保密。”

    "嗯,改名是个办法,现在很多士兵还不知道这里叫大圆呢,我们用个新名字也容易。可是叫什么名字好呢?”

    刘璎思索一下说道:"叫‘台员’可好。三叔您觉得怎么样?”

    现代里的名称是台湾。实际上台湾的名字几经变化,基本上都是语音接近,是由于误读误写所致。大圆、台员和台湾都是对原住民一个名称的语音模拟。

    "台员。。。。。。大圆。。。。。。还可以吧。”

    刘诠喃喃自语的说着,不置可否。

    刘璎:"既然您说可以,我看就用台员这个名字吧。外人听不懂就有利于保守机密,我们来到大圆的事情早晚会为外界所知,但是越晚越好。”

    刘诠说道"好,就用台员吧。我们眼前这条河叫淡水河,我们登陆的地点也要有个名字呀?看叫淡阳怎么样?”

    大陆上很多城市的名字有"阳”字,它表示在河的北岸,比如汉阳,是在汉水的北岸,辽阳在辽河的北岸,如此等等。同理淮阴在淮河南岸。现在他们驻扎的地点在淡水北岸,所以刘诠想出"淡阳”的名字。

    "哦,‘淡阳’两个字容易被听做‘蛋阳’,这就不好了,三叔您看就直接叫‘淡水城’可好?‘淡’后面有‘水’字就不容易混淆了。”

    "好,就听你的,叫淡水城。”

    "明天就找人做几个石碑,让大家都知道这里叫淡水城。”

    古代有立界碑的习惯,地名刻在石碑上,也起到了地标的作用。

    刘诠:"从这些天查访看,我们附近这一片只有几千人,人口是太少了。可是按此估摸着整个淡水河之地也会有万人吧?人口虽然少,如果十抽一也有上千人了。所以我觉得该征兵还是要征,哪怕做民团也是有用的。我们在包家寨不就是这样做的吗?我们初到此地就要立规矩,可是没有兵怎么立规矩呀?”

    古代中国的朝廷统治靠两个基本力,一个是官府,其实官府的背后就是兵,是武力。另一个统治力是士绅阶层,它依靠的是宗族血缘和社会道德。

    按这个来说,台湾这种蛮荒之地还没有形成大家族,也没有具有影响力的士绅人物,所以说在这种地方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基本秩序,则更多的是依靠武力,那就是兵、警察。古代没有警察,起到类似作用的是官府的衙役,或者地方民团。总之都需要兵,需要强制型的武力。

    刘诠所说的立规矩需要兵,就是这个道理。

    从居民中征兵能招收到多少人呢?

    古代人口少,战争年代里比较合理的一般是十抽一,就是能招收到的兵是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当然这说的是战争年代里的比较合理的水平,和平时期就不能养这么多的兵,养兵是需要银子的。

    如果残酷一些,也可以十抽二。更极端的也有,比如明朝末年的李自成,他的办法就是把人抓光,不管男女老幼,都夹裹进来,随着他的大军走。打仗的时候,就把老弱病残押解到前线做炮灰。他逃跑的时候,这些百姓就是掩护他逃跑的殉葬者。所以李自成的兵一过就是赤地千里。

    按台湾目前情况来说,刘诠所说的十抽一是很合理的。他们招来的人也不全是兵,可以组成民团,用于维护地方治安,就相当于警察的作用了。

    刘诠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刘璎的赞同,于是就按十抽一开始招收壮丁,按照地域组成民团,除了维护地方,也是军队的后备兵源。

    。。。。。。

    陆战一营驻地不远处的一条小溪上正在建造桥梁。小溪不宽,但是水量充足,又是平原地形,小船行驶畅通无阻,它是一条良好的交通水道。在这样的河流上修桥就必须顾及行船,为此桥面就要高,以便船只通过。

    这样的桥,假如不考虑马车通过,桥面修成圆弧形的,这一类的桥在江南水乡是常见的。可是要通过马车,则坡度就要放缓,否则牛马车上坡困难,所以就需要修建延长的引桥,以减小坡度,才能让马车顺利通过。

    他们现在修建的桥就需要水陆交通和地面交通兼顾,所以这里建的桥就有很长的引桥,这就加大了工程量。

    正是吃午饭的时候,修桥工地上的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地面上吃饭,边休息边说笑。

    "郑什长,你给家里写信没有?”一个小伙子问一个留着小胡子的人。这人看着有三十岁了,也算是这群人中的年长者了。他的身份是俘虏之一,叫郑克义,是郑凤河家的族人,同族未必是近亲。现在的身份是工兵队里的兵,还是个什长。

    郑克义说:"好不容易才让给家里写信,当然要写了。家里已经一年多不知道我们的音信了,恐怕都认为我们已经死了呢?就算保平安也要写信啊。”

    他们几个都是俘虏,以前是严密封锁消息的,绝对不会让他们给自己家里通消息。现在来到了大圆,为了增加移民,允许他们把自己家里人做移民来大圆岛,所以才允许他们与家人通信。再者说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刘家的军力壮大了,现在不惧怕郑家来找麻烦,也就可以解除禁令,允许他们与家人通信。当然对他们还是有监督,已经告诉了,他们写的信件都要经过检查,检查的目的是保守来到大圆的这个消息。

    刘家的士兵有学识字的传统,所以多数都会写字,当然他们写的信都是白话,并不符合此时书信的章法。郑克义是个例外,他在船上的时候就是经理人,当然是读过书的。

    "你家里的人会来吗?”

    郑克义回答说:"我家的老人都听我的,应该愿意来。你没看到北竿岛上从大陆来的人吗?每一家都给二十亩地,按垦荒算,五年不纳租,五年以后的租子也减半。还是刘家老爷心善啊,对下人这么好,为何不来呢?”

    大陆上普通百姓讨生活还是艰难的,首先就不是家家都有自己的土地,给别人做佃户,一般都是四六纳租,收获的六成都是地主的。当然地主也得不了那么多,他要交土地税。所以说大部分农民都很艰难。因此,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还免租几年,诱惑力非常大。

    郑克义说的还是很实在的。

    一个士兵说:"你们看,这里的土地多好啊?长出来的草都比人还高,开垦出来都是上等良田啊。”

    又一个说:"刘家老爷不是说了吗?我们的家人只要到了福州,剩下的刘家都管了,连饭都管了。到了这里,每一户还给口粮和布匹,还帮助盖房子。刘家真是大善人啊!我也给家里写信了,这么好的事哪能不来?”

    他们所处的地点是台湾北部最大的一块平原,是淡水河的冲击平原,毫无疑问,土地是肥沃的。

    虽然人都有乡土观念,但是生存还是第一位的,只要台湾岛上的生活有盼头,人们都会想往。即便是现代不是也有移民吗?还不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

    ——en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