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237章:土著人 阅读设置

第237章:土著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见到数百人的军队下船并且在码头附近驻扎下来,在此地靠经营小码头为生的徐立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多的人,而且还是军队,他感到害怕是很自然的。为自己一家人的生计,他求见刘璎,战战兢兢的他跪地叩头如捣蒜,请求不要赶他走,允许他继续在此讨生活。

    刘璎说道:"好了,你起来吧,起来说话。”

    徐立见这个少年态度和蔼,让他镇静了不少,他又叩了一个头才慢慢站起来,垂手弯腰站立在那里,等候着训示。

    刘璎说道:"徐立,我问你:你是那里的人?为何来到这大圆岛?来了多久了?”

    "回官爷的话,小的是福建莆田人,来大圆也有四五年了。还不是在家乡混不下去才到海外讨生活?”

    他口口声声的官爷,是把刘家的军队当官军了。也难怪,护卫队的服装整齐划一,列队整齐,很像是正规军。对"官爷”的称呼刘璎也懒得纠正,随他叫去吧。细想,叫官军、官爷也有道理,从今以后,这地方就自己说了算了,可不就是官府、官军、官老爷吗?

    历年来福建广东人都有到海外谋生的,大多是遇到了难处,在家乡过不下去了,每个人都各有原因,也没必要去深究。

    刘璎初到此地,首先需要的是平安,减少麻烦。对于本地居民,不管他是哪个民族的人,不管是不是华人,只要是没有威胁到自家的安全,都要安抚,求安定,求稳。

    刘璎对徐立说:"我可以告诉你,我们是老百姓的军队,是保护老百姓的,我们的到来不会搅扰你原有的生活,按你所说,你是依靠这个码头为生的,你还可以继续做下去,我们不会把你赶走。你放心,我说话算数。”

    智取威虎山等喜剧里常有"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这样的台词刘璎还记得,刘璎就拿来用了,也是很好的宣传手段,借用一下效果也会不错。

    说到此处,那徐立已经再次跪下去了,口说:"谢谢官爷的恩典!谢谢官爷的大恩大德!”

    刘璎:"不必如此,还是起来说话吧。

    "不过我也要有言在先:第一是你要遵守法令,如有违反,则法不容情!第二,无论是做买卖还是种田,都要依法交税。当然了,现在的税法尚未颁布,就是公布税法后也会有一段免税的时间。第三,今后这一处码头也要建立市舶衙门,对往来商船也要稽查,不会像过去那么随意了。”

    市舶衙门就是海关,这是重要的政权职能,当然要建立,而且马上就要建立。按目前情况,来这里的商船都没什么交易,也就没有关税,但是关税的章程不能缺。

    徐立千恩万谢地走了,刘璎也在考虑要建自己的码头,总要让自己的船能靠岸,能装卸货物。并且无论如何军用码头与民用码头要分开才好。

    建军营和防务有他三叔刘诠在操心,刘璎就带上几个工兵,调两艘冲锋舟,沿着河道勘察,寻找适于建码头的位置。

    什么样的地形适于建码头呢?首先水的深度要能够让大型船只靠码头,不能搁浅。其次附近的水域开阔,有足够的锚地便于更多的船只停泊。还要看河岸地形是否便于开辟道路,也要考虑分支水陆是否通达便利。

    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学问。比如说: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由于河水的流动冲刷作用,河道凹陷的一侧由于泥沙的沉淀,水就浅,相反凸出的一侧在水流的冲刷下不容易淤积,水就深。

    掌握这些基本的原理就会有目标的选择,而不是瞎忙活碰运气。

    如果在大陆上施工可以就地招募壮丁,可是这里缺的就是人,几十里也见不到人影,于是就要动用士兵。一营有工兵的编制,他们是施工的主力。还记得那三十多个俘虏吗?他们中有年龄较大的,不适于做战斗兵,于是就安排在辎重队和工兵队里了。他们在北竿岛做了一年多的苦力,什么活都干,倒是适合做工兵。

    好在一营有三百多人,三艘船上还有水兵水手一百多,他们都可以充当壮丁,人力还是够用的。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非是石料和木头,烧制水泥设备也带来了,就地建起水泥厂。

    除了建设军营和码头,修路架桥之外,还要对周边进行考察,绘制地图,划定区域,以便于施政管理。

    他们初到此地,人手有限,考察仅限于几十里的范围,在这附近还是有一些人家的。

    此地的居民点零零散散的,最大的不过十户左右,大多是三五户人家,叫村子都很勉强。在他们考察的范围内,全部合计起来也不到两百户。按这个数量来测算,整个淡水河的平原上也就是一千户左右,估计人口数量有五千人,最多不会超出一万。

    人口确实太稀少了。

    刘璎是知道的,淡水河沿岸是台湾岛上最富庶的平原之一,日后的台北市就在这里。这么好的地方,人口都这么稀少,山里就会有很多无人区。

    在他们考察范围内,绝大多数是汉人,有少量的本地原住民,琉球人、日本人也有,是极少数,这样的人口结构决定了社会的汉文化的基础,这还是很理想的。

    汉人多是有原因的。首先的距离大陆很近,大陆上人口众多,尽管古人比较保守,但是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会有移民漂流到海外。

    琉球距离不远,但是那里同样人口稀少,特别是与庞大的汉民族比较,他们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反应到台湾的移民数量上当然就少之又少了。日本也是类似的情况,只不过距离更远了。

    在考察中也了解到本地原住民的情况。这里的原住民在现代里被称作高山族,从人种上说属于南洋地区的马来人种族。可是考察中的原住民为什么人数很少呢?

    他们调查的情况是:更多的原住民都生活在大山里,很少到平原来。这里所见到的少量原住民都是被汉人雇佣的,或者是附属于汉人的奴隶,时间久了他们也学会了一些汉人的习俗,慢慢融入汉人的社会,是被汉族同化的少数人。

    这情况让刘诠感到很奇怪,他问刘璎:"这些人很奇怪呀,好好的平原地他们不来,非要在穷山沟里。在平原上种几亩地不好吗?这里的土地很肥沃,都是无主地,随便种,没人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刘诠还是传统的汉人思维,总以为种地才是根本,有粮食才能得温饱。

    刘璎说道:"三叔有所不知,他们这些人不懂农耕,从来就不会种地的。”

    "不种地?那他们吃什么?难道还有不吃饭的人?”

    "真是让三叔说对了,他们不是像我们这样一日三餐,他们吃的是野果子,也吃猎物,比如野兔,鸟蛋等等的。”

    刘诠睁大了眼睛:"还真有这种人?哈哈,真是见了鬼了。”

    "三叔,您在北竿岛也生活了很长时间了,也知道这海岛上的气候与大陆不同,大圆距离大陆更远,完全是海洋性的气候了。所以这里天气温暖,降雨多。您看眼前这条淡水河,它的水量多大呀。这样的气候里,野生的植物和树木多,品种也多,可以做食物的野果子遍地都是,吃野果子同样可以充饥。像他们这样常年吃野果子也就习惯了,他们会觉得这些果子就是正常的食物。当然他们也不是不吃粮食,他们也会用兽皮和山里的特产找汉人交换,可以得到布匹、工具和粮食,只是数量很少。”

    刘诠说:"是啊,咱们派出去调查的人说,他们的交换也蛮有意思的。他们不懂得使用银钱,都是以物易物。还有下面禀报的人说的奇事,说他们带着自己的货物来交换没见到人,就把货物放在路边,汉人看到了取走他们的山货,把他们需要的粮食布匹什么的放在原地。两边不见面也可以完成交换。这就很奇怪了,他们为什么不去汉人的村子里呢?当面交换多好啊?”

    刘璎说道:"是很怪,我猜想他们是害怕,不敢到汉人的村子里去,怕受到伤害。”

    "如果真是这样,可见这些人还是很淳朴的。”

    刘璎:"也不能这么说。他们为何害怕呀?还不是他们的自己人里边就有倚强凌弱的?此地的汉人也说了,土著人居住的山里他们也是不敢去,说是这些人很野蛮的,能把人当成猎物吃掉。”

    "啊?还吃人?”

    "三叔,咱们调查的人真有这样的报告吗?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刘诠:"这就说明这些土著人,既胆小又野蛮,也是给我们的提醒,与他们打交道需要小心。也许这就是他们不愿意走出山林的原因吧?”

    "三叔这样判断有道理,我们是要加小心。但是他们不愿意走出大山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不懂得建筑,不会盖房子,甚至做个窝棚都不会。大圆这地方很温暖,可是也有短暂的冬天,天气严寒时候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就寻找山洞做住宅,在山洞里可以躲避风雨,可以烧柴取暖。可是山洞只能是山里才有,平原地上哪会有山洞啊?”

    刘诠听的直摇头,这天下真有这样的人?

    刘璎知道,现代里台湾的土著被称为"高山族”,就是因为他们习惯于生活在山里,不愿意下山。

    ——en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