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241章:自成体系 阅读设置

第241章:自成体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用一条通信缆传输光信号实验成功后又连接了另一条通信缆,再次实验依然是成功的,并且目视观察没有亮度减弱的迹象。这说明玻璃丝传递光线的效率很高,这就更增强了采用通信缆的信心,可以下决心生产更多的通信缆,实现台员到北竿岛的通信。

    台员北部到北竿岛的距离是160多公里,如果一条通信缆有五公里那么长,需要30多条。按此时的加工水平,也是一笔不菲的投资。如果认真的算一算,大约可以按重量等价于白银,也是两千多两白银,但是通信的意义不能完全拿经济账来算。

    。。。。。。

    刘璎和刘诠他们人在北竿岛,可心理无时无刻的想着台员岛的事,这是他们共同的话题,也经常在一起议论。

    刘诠就说:"在台员我们既然有长期的打算就要开府设县,也要设置衙门,任命官员,这才能平稳地治理地方,不能总是糊涂着。”

    刘璎说:"三叔所说正是我所想的,不但要设置官吏还要有明文律法,法律是治理社会的依据。”

    古代也是有法律的,每个朝代都要公布自己的法律条文,比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能听到的"按大清律如何如何”?那就是在引用清朝廷的律法条文。

    刘诠:"律法是很复杂的,咱们谁弄得了啊?这事怕是要找你二叔才行,他读书多,总会有见识。”

    刘璎知道,在大明朝建立之初,国家的律法就是刘基修定的,并且经过刘基修订的律法一直延续到清代,没有大的改变。可是现在借不到刘基的力,只能自己想办法。

    于是他们叔侄二人合计着给刘诚写了一封信,请他收集元宋这两个朝代的律法。如果他可以来北竿岛或台员就更好了,可以让刘诚参照旧的典籍编写一套自己的新律法。当然这部法律除了适应此时的经济政治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要向现代观念靠拢。

    太现代的思想未必适应于古代,可是一定要努力谋取进步和繁荣社会。重视民生,让人们生活的更好。

    各个朝代的律法都是公开发行的,并不是珍稀的书籍,因此,只要用心去找,总能找到。

    刘诠说道:"朝廷的命官都是科举选出来的进士、举人,咱们到哪儿去找这样的人呢?”

    刘璎说道:"也不尽然,三叔还记得吴兴知县蒋嘉吗?他就不是读书人,比文盲强不多少。”

    "知道,他就是个武官,是张士诚的部下。说难听的就是个土匪头子。”

    "是啊,这样的人不是也当了县太爷了吗?如果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任命的各级官员中就少不了这种人。这些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不就是拿性命搏个封妻荫子吗?”

    刘诠:"可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咱们选官还是尽量的选读书人为好。”

    刘璎:"今后咱们用的人会很多,所以从现在起也要有意地培养官员。不妨选出一些人来,让他们学习做官。三叔,您可有人选推荐吗?首先还是要信任自家人嘛。”

    刘诠听着心里挺热乎,一家人还是关照一家人。谁没有亲朋好友呢?这时候就是机会,只要推荐上来,就可以弄个县太爷干干。可刘诠也是聪明人,他只是瞬间那么想一想而已,话到嘴边没说出来。虽说他是刘璎的长辈,可他心里明白,今后在海外,刘璎就是当家人,眼下偌大的家业还不是刘璎以一己之力折腾出来的吗?将来在台湾,如果说是王国,那么刘璎就是国王,就是登基做了皇帝也不是没有可能,大陆上的皇帝也管不到他。如此说,他只是臣子,亲叔叔又能如何?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如果不自律,不尊臣子之道则祸不远矣!

    眼下就是这个情况,如果推荐自己的亲友,那就是经营自己的利益圈子,将来一旦出事,这可都是罪名啊!

    想到这些,刘诠那里还能推荐呢?他说道:"侄儿你的心意我领了,可是我没有可推荐之人。今后还真的要留心,遇到人才一定推荐上来。”

    刘诠的心里活动刘璎怎么会知道呢?只当他三叔实在,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有现代人思维的刘璎现在还没那么多的权术,他只是想做事,还没有贪图权力的野心。也许将来品尝到权力的滋味而变成贪权的独裁者,这就不好说了,但是眼下他确实没有。

    刘璎说道:"既如此咱们就慢慢地物色,我想至少要有三五个候选的才好,否则不够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更多的官吏,县太爷也不能是光杆司令不是?手下还有不少的官员。”

    现代里的台湾的县市级行政区划有二十多个,这也包括几个群岛上的县,比如马祖列岛(包括北竿岛)就是连江县。

    古代的官府最低到县一级(现代里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县以下没有行政单位也没有官员和吏员(公务员),与现代比较是非常简化的。当然这样的官府管的事情也少,它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地方,审理民间诉讼,贯彻上级的行政命令,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是收税,否则官府朝廷吃什么?

    刘诠说:"既然在台员设县衙门,委任官吏,那么台员岛算什么呢?大侄子你也要有个名分啊?”

    他没直说,如果是王国,那么刘璎就是国王,叫皇上也行。古代里无论大小,只要是自成一统的都叫某某国,首领就是国王,或者"可汗”等等,称皇帝的也不少。

    总之,在台员就要自成体系了。

    对刘璎来说这也是个难题,第一他不想当什么国王、皇帝,他没这个欲望,现在也没有强大的实力。同时他也知道,如果称王就容易招来战争。比如即将登场的大明朝,朱元璋能允许身边存在另一个汉人的政权吗?

    虽说琉球也是个王国,还有高丽王国,可他们都不是汉人,国民的主体也不是汉人,这与台员的情况大不相同。

    因此刘璎说道:"三叔您说的是这么个道理,很合理,不过我想还是先糊涂着吧。千万不要自称什么国,就叫台员,也不要称呼国王。我也想过了,实在需要一个头衔的时候就叫‘执政官’吧,就是执掌统治的意思,以避免称王。朱元璋自己不是也说过‘缓称王’吗?他朱元璋都知道其利害,我们也不得不小心谨慎。”

    刘璎来到了海外,可是家人还在大陆上呢,更何况老爷子刘基还在朱元璋的身边,所以刘璎更是要低调。因此有一点他们要特别的小心,那就是不要让朱元璋知道刘基的孙子在大圆岛上。现在只要刘家自己不宣扬,谁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呢?此时的信息闭塞,即便有人知道大圆岛上热闹起来,也不会联想到刘家。从这一点来说,刘璎更加不能张扬,闷声做事就可以了。

    。。。。。。

    在忙碌通信缆的同时,刘璎开始注意挑选人才,就是做后备官员的人才。刘璎反复琢磨着手下的几个可用之人,他们是:刘春雨、刘亚辰、刘永、杨九铭等。这几个人都读过书,按现在对读书人的要求他们只是比文盲强点,并没有功名。但是这几个人的实际办事能力都很强,如果作为官员管理地方,应该比没有经验的秀才进士更好。

    古代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啊?比如清雍正朝的封疆大吏李卫就没有功名,甚至说他是个文盲,不是也政绩卓著吗?

    可是这几个人都是骨干,现在各自管着一摊子事物,也不好一下子都抽调出来,要安排好接替的人,一个一个的抽调。最先抽出来的是刘亚辰,让他的堂弟刘亚东来接替他的位置。这是最容易的一个,因为刘亚东也一直在岛上办事,业务都熟悉。

    刘璎对刘亚辰说:"你把自己家里安顿好,过几天随我去台员岛。那边还是草创的局面,你暂时不能带家属过去。”

    刘璎又拿出一大摞书,说道:"这些书是宋元两代的律法,你拿去好好读,有不懂的可以找李先生请教。”

    李先生就是刘璎的读书教师,总跟着刘璎的,是为了不耽误学业而请来的私人教师。

    律法书籍是刘诚通过邮号寄来的,很快,因为他自己手里就有,不用去找。同时刘诚来信说,他随后也会来北竿岛。他这是应刘璎的请求而来,刘璎请他来的目的是编修自己的律法。

    刘亚辰知道,这是大少爷要提拔重用他,因此也是诚惶诚恐的接受刘璎的训话,表示一定要认真地学。

    刘璎也在想,朝廷有培养人才的一套系统,今后在台员他也需要有自己培养人才的办法,无论是政务、官员,还是工业经济上的人才,都需要培养。

    长远地说,他需要建立一套教育系统。教育的办法还不能把现代里的学校制度和课程一切搬过来用,因为此时的生产能力,社会形态还达不到现代的水平,教育的办法也需要适应当前。

    比如说可以办现代那样的学校来代替私塾,也要增加数理化方面的课程,可是四书五经这些书还是要读的,还不能把现代的语文课本拿来用。

    ——en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