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31章:吕宋 阅读设置

第31章:吕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郑丰海船队途径澎湖,然后再向南奔吕宋去了。

    吕宋岛在现代属于菲律宾,是菲律宾的中心岛屿,但是此时还没有菲律宾这个国家。不但没有叫做菲律宾的国家,这一片地区也没有叫做其他什么名字的国家!简单说,这个地界现在没有国家,只有各个岛屿。众多的岛屿里可能有一两个称王的,是很小的岛屿王国,也都不成气候。

    其实古代里南洋地区都是这样的,并没有现代里大家都知道的那几个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等。甚至南亚的印度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很多个小王国。实际上这些现代里出现的国家都是西方殖民的结果,在殖民者到来之前这里就是很多的岛屿,岛屿上有部落,偶尔也能有小王国,都是很小的,很分散。

    “菲律宾”这个名字是西洋的,是西班牙人给起的名字,现在西方人还没来,当然就没这个名字啦。此时中国人叫它吕宋。

    从澎湖向南直到吕宋岛有一连串的岛屿作为地理标识,郑丰海船队就是沿着这一条航线航行。

    如果要去爪哇岛的话就要选择另一条航线:沿着大陆和中南半岛南下。可是这后一条航线要想去吕宋的话那就要在南洋转一圈,转到爪哇岛再转回来,那可就不划算了,多走了五六倍的路程。

    总之海上也是有航路的,都是靠陆地、岛屿等明显地标,并不是随便走。

    从澎湖到吕宋的距离只有400多公里,在浩瀚的大洋上这距离就很近了,是大陆到南洋诸岛中最近的。因而很早华人就开辟了到吕宋的商路,吕宋岛上华人也非常多,他们控制着那里的经济命脉。

    我们上面说华人控制着经济可没说政治和文化,因为华人不是那里的统治者,是客居的外来人,只有统治者才能控制政治和文化。

    文化似乎复杂一些,有华人存在肯定就有文化影响,华人有经济实力,那么文化影响就很大。但是影响再大也不能成为主流,不能成为标准,因而就不能居于文化的主导地位。

    比如说现代的南洋地区诸国,除了新加坡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以华人文化为主导,尽管华人的人数很多,经济实力最强,文化影响力也不小,可终究不能居于统治地位。

    刘璎作为现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南洋诸国的历史他只知道大概的皮毛,真实情况如何他就搞不清楚了。为了了解实际的情况他特意向廖凯询问,他说:“请问老大,吕宋国有国王吗?有王宫吗?王宫漂亮吗?”

    刘璎的意思是想验证一下,吕宋岛上有没有国王?他实在搞不清现在吕宋岛的状况,甚至有没有国家都不好说。

    廖凯被问得发愣,他说:“你问这个干嘛?”

    他实在不明白这个小孩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这是小孩子应该操心的吗?

    刘璎:“我想看看呀!我还没见过宫殿呀,那一定是很好看很好玩。”

    刘璎这么说是需要让廖凯感觉他不过是小孩子的好奇心。唉!一个成年人,总要装嫩,用小孩子的口气说话,这也让刘璎很累。

    廖凯教训的说道:“咱们又不是到吕宋去玩?咱们有正事,你他妈别贪玩!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大元朝的天下,那会有国王啊?我听说有酋长,可我也没见过。”

    酋长就是部落首领,也可以理解为大家族的族长。

    廖凯的回答达到了刘璎提问的目的,验证了他的模糊知识:吕宋岛上现在不存在国家的形态。

    如果说原住民还处于原始状态而不需要国家的话,那么人数不少的华人带来的文明已经足够先进了,他们为何不建立一个朝廷呢?只要有一个有野心的华人就可以建立王朝,执掌统治的权利。

    这是怎么回事?

    记得高晓松说过这个话题,他说的就是马尼拉,马尼拉是吕宋岛上的中心城市。他说这个地方有很多华人,有几十万。可是马尼拉是无政府状态,没有朝廷和官府。他说后来来了百十个西班牙人,有几十个兵。初次到来的西班牙人人数很少。西班牙人一看这地方没人管,于是就建立了总督府,请西班牙国王任命了一个总督,然后就发告示收税。

    是啊,政权的首要功能就是收税呀,没钱怎么治理国家?

    当地华人看到收税的告示后是什么反应呢?他们奔走相告,好像什么喜事似的:这地界可算是有官府了!商人们一个个的都赶紧跑过去交税,也就是承认了总督的权威。

    这情景奇怪不奇怪?谁也说不清道理,可这是历史的真实。

    古代吕宋华人们的思维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站在古代看是有其道理的。

    首先,他们认为中国的皇帝就是天下之主,外族人的小国王都是藩属国,都是臣服于皇帝的。这是标准的儒家思想。

    其次他们没有国土的概念,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说吕宋岛也是中国皇帝的土地。不但吕宋,全世界都是“王土”。

    这就是没有华人企图在吕宋称王的原因。在他们看来,除了皇帝册封之外,自己称王那就是造反了!是逆臣贼子!吃穿不愁,小日子过得挺美的,谁愿意冒险当反贼呢?

    在福建称王称帝是造反,在吕宋称王同样是造反!这观念现代人看着很荒谬,可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的认知。

    为什么西班牙人来个总督他们就能顺从呢?

    因为他们认为西班牙人是皇帝的藩属,派来个总督很正常。

    比如英国使臣来见大清皇帝,在中国人的眼里那是英国国王来表示臣服,大英帝国就是大清国的藩属之国。

    当然也不能排除华人们的懦弱成分。西班牙人有军队啊,尽管人数不多那也是军队,有刀有枪,于是他们就服从统治了。

    也有说当时有出头反抗的华人,但人心不齐,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

    总之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是非常顺利的,可以说是和平占领。

    在这里我们做个假设:如果有个有野心的华人在吕宋自称为王,出告示征税,这会有什么结果呢?

    这些商人很可能就会反抗。因为按上面说的思维方式,他们会认为这个自封为王的人就是反贼!他们起来反抗则是维护皇帝,是大义凛然的!

    你觉得荒唐吗?咱们就说个真实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人的思维方式。

    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吧?他干什么去了?任务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找一个人,这个人是建文帝朱允炆。

    众所周知,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天下做了皇帝,可是失败的朱允炆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传说朱允炆跑到海外去了,这就成了朱棣的心病。

    按现代人的思维,跑到海外就算了吧,可是做皇帝的不这么想。他宁可耗费巨资,打造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舰队也要把他找到!

    这可是破天荒的事,历代皇帝都是闭关锁国,关门称王,绝对没有海洋思想。可是明朝就出了一个庞大的远洋舰队,是中国历史上的独一份,真正的空前绝后啊。

    试想皇帝的这种心理能容许华人在吕宋称帝吗?如果有哪个人敢,说不定朝廷就会派来大军征缴。这可能性真是不能排除的,因为皇帝感觉他那把龙椅受到了威胁,怕自己的帝位不稳。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到来,西方的殖民者当然也还没来,吕宋还是原始的无政府状态。按历史记载,要到50年以后,吕宋岛上才出现第一个统治者,是郑和代表明朝皇帝委任的吕宋总督,是原籍福建的华人。

    “总督”这个官衔是管辖多个行省的长官,比如“湖广总督”就管辖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

    郑和任命了吕宋总督就意味着吕宋也是大明的国土。

    严格地说,在现代的菲律宾国土范围里还是有一两个小国王的,他们在吕宋西南方向的苏禄群岛。那里的岛屿都不大,但是物产比较丰富,特别是有金矿,因而比较富足。这是那里比较早地产生国王的原因。

    说到物产就与商贸有直接的关系了,郑丰海的大船队来吕宋经商就是卖出大陆上的特产,买回吕宋特产,通过买卖交易来赚钱。

    他们卖出的货物有:瓷器、丝绸、布匹、铁器、常用工具、农具等,甚至有大件的家具。

    为什么有家具呢?大路上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精美耐用,虽然乌木紫檀等名贵木料出产与南洋,但是木器制成品却返销于海外。

    买入的大宗商品有:香料、木料、耐保存的水果,还有粮食和黄金。

    南洋出产香料木料等好理解,可粮食和黄金这两项需要有所解释。

    这里的华人都是遇到了天灾人祸,在大路上生活不下去了才跑到海外讨生活。古代的中国是农耕经济为主,出海华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农耕就是他们的谋生手段,也是立业之本。

    吕宋是热带气候,常年高温、多雨、空气潮湿,特别适于植物生长,当然也就利于农业。因而南洋的华人大多从事农耕,他们建立的大小农庄很多。这里的农作物大多可以一年出产三季,主粮作物稻米产量极大,价格当然就便宜,与大陆相比低了一倍还要多。

    如果再晚一些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也较早在南洋出现。由于气候适宜,玉米的产量也很大。并且玉米可以种植于坡地,让山地也得以充分利用。这是后话,现在这里还没有玉米。

    中国大陆上自然灾害多,加上不断的有战乱,眼下就是战争不断的乱世,农业产量下降,粮食短缺,粮价越来越高。所以从南洋买进粮食是很好的生意,利润可以翻倍。

    吕宋这条商路利润丰厚,也就刺激了商队的活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