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48章:回家 阅读设置

第48章:回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至正20年7月中旬,小雨被买到了一个篾匠作坊。那个村子叫赤溪村,在福建的最北部,现代里属于宁德地区。小雨成了一个做苦工的奴隶。篾匠的活听起来不是强体力劳动,可是如果老板虐待工人(奴隶),强迫长时间劳作,同样会让人受不了。

    小雨是老板买来的奴隶,老板就是他的主人,对于老板来说,小雨就像买来的牲口一样,是干活的工具,他的运气好坏完全看老板的人品了。小雨的运气不好,他的老板不能说是恶魔,但是极端自私,根本就没把小雨当人看。值得庆幸的是,像小雨这样的奴隶还有好几个,他们同病相怜,还能互相的照应。

    小雨在那里吃不饱,睡觉的时间都不足,没日没夜的就是干活。当然老板也要防范他们逃跑,有专人看着他们,那人凶神恶煞一般的虐待他们。

    逃跑是小雨的唯一活路,否则,他早晚会被折腾死。小雨表面顺从,但随时寻找机会,其他的奴隶恐怕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小雨的情况与刘璎完全不同。刘璎没打算逃跑是因为年纪太小,一个人跑出去会面临更大的危险。可是小雨则不同,他不逃跑就会面临死亡,跑出去还有一线生路。所以小雨必须逃跑,至于跑出去会有什么结果?暂时不会去考虑。

    另外,小雨比刘璎大四岁,在古代,十多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做不少事情了,被当做半个大人看待了。这也增加了他独立行动的能力。

    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要生病。有一次小雨病了,生病的还有几个同伴,看来是传染病。小雨发烧浑身酸痛,起不来,躺在床上,饭也吃不下。幸亏他们这些苦力同病相怜,互相帮助,才让小雨在困境中得到温暖。

    监督他们的工头不管他们这些人是否有病,要死要活与他无关。工头吆喝着强制生病的人也要去干活,对反抗者施与拳脚甚至皮鞭。

    小雨也只能起身应付,但是实在干不了活计。

    在伙伴中有一个豁嘴的,姓林,别人都喊他林豁牙,比小雨大两岁,有13岁了。小林心地善良,平时就与小雨关系亲密。此时他就带着生病的小雨,他尽量多干一些,分出来一些篾条算是小雨的,对监工有个交代,避免虐待小雨。

    “小雨,你一天也没出(吃)两口饭,现在出一点吧?这是我给你楼(留)的。”小林说着话拿出一个竹叶包着的饭团,递给小雨。

    小林唇裂,有的字吐音不清,“吃饭”说成“出饭”,“留”说成“楼”。

    豁牙,在现代叫唇裂,也算残疾,但是可以手术治疗。在古代可没整形的便利,只能残疾终生,好在生活上并无大耐。

    “谢谢林哥!”

    小雨接过来饭团,他虽然没吃什么东西,但实在是没食欲。可是面对小林的好心,他勉强也要吃两口。

    江南以稻米为主要饭食,小林偷着留下来的饭就用竹叶包着。

    他们吃的大米是糙米,还略带淡淡红色的那种,在现代里这种低劣的稻米已经很少见了,可是古代里的稻米基本都是这样的,精细的米极少见。

    ……

    小雨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折磨了半年,这种环境下多数人的身体都承受不住,生病是常事,小雨算身体不错的也病了两次。这里说的“病”是起不来床的,比较严重的,小病都不算病。

    幸运的是他都熬过来了,这可能得益于身体的底子比较好。另一个原因是得益于朋友们的互相关照。

    小雨大难不死,可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整个人都是面黄肌瘦的。

    过年是中国民俗中最隆重的节日,程序复杂,所有人都忙忙碌碌的。除夕日他们还被看管的很严,可是初一终于有所懈怠。小雨看准了这个机会,在大年初一的夜里,与小林结伴就逃了出去。

    他们逃跑是慌不择路的,就知道往山林里边钻。他们知道,如果被抓回去不死也要脱层皮。总之他们时机选得好,运气也不错,靠着茂密的山林他们终于离开了赤溪村镇的范围。

    他们两人都是干篾匠活的,篾匠唯一的工具就是一把蔑刀,每人都有一把,从不离身的。蔑刀也是刀,现在成了他们防身的武器,同时也是谋生的工具。

    南方的山林中到处都有竹子,有蔑刀就可以劈开竹子获得竹篾,就可以编制器物。两个半大小子在外流浪就只能靠这一技之长勉强糊口,这是半年地狱般生活的一个收获:学会了篾匠的基本功。从篾匠技术上说小林比小雨强很多,因为他大了两岁,在作坊时间有一年多了,基本活都会干。

    每到一个村镇,小雨就沿街吆喝:“修理竹器啦!”

    小林豁嘴,张嘴说话都是小雨的事。

    在南方家家都有竹制器具,损坏了就需要修理,因此这也是常见的谋生行当。

    经常是干半天活给一顿饭吃,比要饭的也强不了多少。

    他们谋生不是目的,小雨的目标还是回家。

    将心比心,小雨就问小林:“林哥,你的家在哪儿?如果近可以先回你家。”

    听小雨的问话,小林低下了头,非常难过的样子。

    小雨再三追问之下,小林勉强开口,他告诉小雨说他是家里的弃儿。倒不是他父母的心多狠多恶,而是贫困,他是有残疾的,打小就被抛弃了。离家时太小,他对自己家里人,对父母完全没有印象。这样的家回去还有什么意思呀?他无家可回,就只能跟着小雨走了。他们是患难之交,小雨也很感动,就认下他做义兄。小雨说:自己有吃的就不让林哥挨饿。

    他们两人都没有什么地里概念,小雨只是知道自己是浙江的(元朝叫做江浙道,包括江苏),是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小雨能知道这些已经是见过世面的少年了,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没有上学,恐怕只是知道包家寨和龙泽湖,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但是,浙江在哪儿?向那个方向走?他们只有靠问。

    福建浙江交界处都是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如果是为了生计而不是返回浙江,他们二人就不会走到这里,一定会朝着人口密集之处走。

    人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这里虽然山路很险,但是有路的地方就有人生活,有村庄。人口少,村子小,但是不绝人迹。据说两省之间的官道只有两条,毕竟是两省之间的陆地交通,往来商客也不少,于是就有为行路人提供方便的客栈,围绕着客栈也就形成了小的村子。这些就是小雨他们长途行路的条件。

    小林说:“小雨兄弟,我们风(问)路要多风几个人,呼(不)要向前几天那样走冤枉路。”

    他说话吐字不清,问路就是小雨的事。问到明白人尚可,但是指错路的也不少见,所以他们才有走错路的情况。

    小雨说:“林哥,在这里就不必问路了,这条官道是通往浙江唯一的道路,很少有岔道,沿着官道走是不会错的。”

    他们两人就是这样,一边赚钱吃饭,一边问路回家。

    小雨被买到的地方在宁德北边六十里处,已经是福建的最北部了。青田县在浙江的最南部。因此他们回家的路并不太远,走弯弯绕绕的山路也不过五百里左右。毕竟他们两人都未成年,道路生疏,地名也搞不准,还要维持生计,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因此,不长的路他们竟然走了两个多月。

    在山坡上小雨看到熟悉的村庄,他一只手拉着小林的胳膊,兴奋地喊了起来:“包家寨!包家寨到了!”

    这一天是至正21年3月8日,他们终于到了包家寨,小雨到家了!

    小林看到他的义兄弟极度兴奋,手舞足蹈,把背着的行囊杂物都扔掉了,跳跃着向山坡下的村庄奔去。

    小林可以理解小雨回家的兴奋,可毕竟这里不是他自己的家,对于他来说,包家寨同样是个陌生的地方。

    小林默默地收拾起小雨扔掉的东西,背在身上,快步下山,跟上他兄弟的步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