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186章:办邮政 阅读设置

第186章:办邮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谨刘璎父子进行了一次长谈,刘璎叙说了向海岛发展的原因,主要的还是为了避祸。同时也希望以另一种方式解决大陆缺粮的问题。

    他父亲刘谨说:“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土地肥沃,百姓勤劳,只要好好的耕作,定能丰衣足食,哪里还要蛮夷的粮食呢?”

    刘璎说:“父亲说的对呀,中国地大物博,如果北方遭灾还有南方,除了江浙的鱼米之乡还有富庶的川蜀平原,天灾总是局部的,一般不至于吃不饱饭。可历史上,但凡饥荒,大多是人祸。这天下的士子明白人也很多,可是谁又能做的了官府的主呢?咱刘家也一样,无法扭转官府的荒唐。我假如说:如果出现了饥荒,又假如我们能从海外大量地输入粮食,能不能扭转局面,拯救黎民众生呢?就拿眼下来说,江浙一带的稻米已经是每一石一两五钱银子了。北方的苦寒之地怕是要二两银子也不止。此时如果有大批的粮食输入,是不是可以平抑粮价,避免饥荒,少饿死人呢?”

    刘谨问道:“这大陆上有天灾人祸,闹饥荒,难道海外就是太平盛世啦?海外就没有天灾吗?”

    对此,刘璎不大好解释,因为这一世的刘璎跟着廖凯只去过吕宋(菲律宾),见识有限。如果他说的太多,就会引起怀疑:你怎么知道的?这是很难回答的。

    实际上南洋地区现在也不怎么样,还处于极端落后的史前部落状态,从事农耕的是少数华人。但是到了现代,那里的气候等自然环境就体现出适于农耕的特点,在现代里南洋地区好几个国家都是农产品出口国。

    现在唯一能显露出潜力的是印度次大陆。可以看看历史,印度次大陆可曾有缺粮的饥荒吗?没有!他们那儿也有天灾,也有战乱人祸,可就是不缺粮食。这是自然条件所赐。

    其实中国还有一个大粮仓,现在还荒芜在那里,那就是东北的辽河平原、松花江平原和黑龙江流域,那里的土地肥的流油,是全球仅有的两块富饶的黑土地之一。说是全球的两个,那另一个在乌克兰,乌克兰是欧洲的粮仓。

    此时中国的皇权还没有伸延到东北,这块肥沃的土地还是荒原,并且被看做“苦寒之地”,被发配的罪犯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这些话题都没法说,刘璎是这样回答的:“父亲,海外的地域也很大,大大小小的国家也很多,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我们想买粮食就总能买到。展七雄这一次出海不是从高丽国买回来很多稻谷吗?”

    刘谨说道:“如果真你所说,这还真的是个办法,用海外的粮食来解中国的饥荒。但是也有一件事情要注意,那就是谷贱伤农。如果粮价过低,农民种出来的粮食不值钱,那么除了他们自己吃的,多余的粮食卖不出价钱。就比如咱刘家,从庄户收上来的粮食卖出去是咱家的一项重要收入,如果卖不出价钱,那以后谁还愿意种粮食呢?”

    刘璎心中也是赞叹,古代的士绅见识也不低,也懂得经济学,“谷贱伤农”就是很好的农业经济理论。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地主士绅阶层,也是中国的精英阶层,大多数是靠土地吃饭的,如果粮价过低,受打击的首先是这些人。

    刘璎说:“父亲说的道理很深刻,这的确是需要注意的。外面的粮价高还好办,赔本的买卖谁也不做,外面的粮食也就进不来,除非特殊品种卖高价。如果外面粮食价格很低,咱们出售的时候就要提价。总之不宜价格过低,不是眼睛盯着牟利,而是要保护种粮的农民。”

    刘谨说:“世事复杂,如果遇到欺行霸市的,阻碍你的粮食生意你打算怎么办?”

    刘璎答道:“民间百态并不为奇,尽量的躲避就是了,实在躲不开也尽量的和平解决,轻易不能动武。因为民间的事往往会牵扯到官府,跟官府斗容易把事情搞大,不好收拾。但是有一个限度,如果官府想绝了我的这条路,那就无可选择,只能动武了。现在我当然没这个能力,相信若干年后我们并不会畏惧官府。”

    刘谨听了这样的话,感觉有些不安,他说:“官府中不乏奸妄小人,可是俗话说:民不与官斗,这话还是有道理的。纵然你有武力也不能与官府斗啊?”

    刘璎答道:“我同意父亲的说法,其实不用动武的办法很多。比如可以找人说清,行贿收买,也可以躲开。比如说在福州的地面上货物进不去,我们可以转去浙江,甚至山东、河北。只要粮食进入了大陆,它自己就会四处流通。可是动武的手段一定要有,是万不得已之策。”

    说到此,刘谨的心里才稍稍的放宽,看来他的儿子还不是好斗之人。他是怕给家族惹来祸端,如果官府把刘家当成海盗对付那可就麻烦大了,一个家族怎么能跟朝廷斗呢?

    其实有一个问题刘谨不会知道的,那就是明朝的中后期遇到了地球气候的异常,就是所谓的“小冰河时期”,在明朝的初年,气候一直也不怎么好。特别严重的时候,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气温异常的低,并且灾害频繁,大旱大涝交替出现,造成连续多年的大饥荒。这也是明朝这个朝代没有一个明确的繁荣盛世时期的原因。这些灾害最终都落实到缺粮和饥荒。如果能为中华大地打开一个粮食的通道,是否就可以避免这连续多年的劫难呢?

    。。。。。。(本作者的《明末强国梦》已完本,欢迎查找阅读。)

    说完沉重的话题,刘璎想到一件事,借此机会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

    他说:“父亲,有件事想听听您的见解。”

    “哦,什么事?说来听听。”

    “父亲是知道的,官府有驿站,传递官府的公文,可是百姓却无法使用。有钱的人家可以自己派人传递信件和钱物,普通人家就没有办法了。也是灯语通信提醒了我,民间是不是也可以办驿站呢?就像银号、票号一样。这件事赚钱在其次,主要还是方便民间,百姓花钱不多就可以传送信件物品,是一件利民的好事。”

    刘谨思索一下说道:“可是眼下是战乱的局面,交通传递信件可是不保险,还是等天下局面定了再说吧?再者说官府许不许还不知道呢。”

    是啊,自古只有官府有驿站,民间办驿站能行吗?

    刘璎说道:“父亲,我正是因为想到了官府这一层,才要急着马上办起来。现在是没人管的时候,我们办就办了。等到新朝出现的时候,我们的驿站已经办了多年,是既成事实了。何况我们也没有侵犯官家的利益和权威,官府也没理由封禁我们啊?现在北边很乱,可是福州这里不是很平静吗?我们就从福州开始办起来,慢慢地摸索规矩。咱老家那边的仗基本上打完了,浙江已经是朱家的天下了,应该会日渐平静。过几个月我们就可以扩展到浙江。我是这样想的,父亲觉得如何?”

    刘谨问道:“从来都是官府办,没有民间办的,恐怕是没钱可赚吧?你怎么想到要办驿站呢?”

    刘璎说道:“我也算计过,这一行赚大钱不容易,可也能旱涝保收,不至于赔本。要说为什么要办?我想的是为民提供方便。比如商家的消息流通快,就利于他们的生意,推而广之就是利于民生。”

    刘谨:“听你这么说倒是可行,不过名字不要用‘驿站’两个字,要躲避官府忌讳。哦,不是有银号票号吗?我看用‘邮号’这两个字好了,表明我们是买卖,是商铺,跟银号是一类的,总之要离官府远点。”

    现代里叫“邮局”,“局”字带有官方色彩,并且,此时的买卖家有铺、店、馆、居、号等等的,没有用局字的,所以刘璎也不能说用“邮局”。

    刘璎:“父亲起的名字好,就叫邮号好了。不过像票号似的,这“邮号”二字是个行当,还要有个字号才好啊。”

    刘谨想了一想说道:“叫‘通达’吧。”

    刘璎说:“父亲起的名字好!通达,通达邮号。”

    开办通达邮号的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刘璎马上就着手准备。

    在历史上中国的邮政业务开始于清朝末年,是袁世凯在天津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邮政局。现在刘璎改变了历史,在中华大地上,提前五百多年就出现了邮政。

    由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称帝洪宪,他从而成了历史反面人物。但是他也为中国做了不少实事,别的不说了,邮政就是其一。

    邮号首先定下来的业务有两种:信函和包裹,这是大类,将来还可以细分,比如加急、保险、贵重物品等等。

    灯语通信本来是不错的通信业务,但是在初期刘璎没打算开办这项业务。原因几个:第一是灯语通信严重依赖天气,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通信畅通。南方还有个特别的梅雨季节,连续阴天十几天也很正常。如果出现这样的天气,客户花了钱,信息发送不出去,不是违约了吗?信誉没有保证的事,暂时不能做。第二是此时对玻璃还需要保密,这牵扯到刘家的安危。可是因为信号灯上使用了玻璃,开放灯语通信业务,不就把玻璃的信息扩散到了民间了吗?第三是灯光传递最多几十里远,如果扩大范围,覆盖全国,那要多少发射灯光的信号塔呀?超大的数量会带来复杂的管理,此时的技术难于应付。

    办理邮号的事情刘璎打算交给了刘春雨,并且让他做“通达邮号”大掌柜的,这职位也等于是刘家的总管一级了。

    刘春雨管着通信训练班,也是通信业务,只是灯语通信暂时没有纳入邮号而已。

    刘璎找来刘春雨,对他当面交代。

    ——en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