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187章:办邮政2 阅读设置

第187章:办邮政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为了抢在朱元璋建立新朝之前就把邮政(邮号)办起来,造成既成事实的局面,刘璎立即开始着手创办。他把办理邮号的事情交给了刘春雨,并且让他做“通达邮号”大掌柜的,这职位也等于是刘家的总管一级了。

    这是因为刘春雨管着通信训练班,也是属于通信业务,只是眼下灯语通信没有纳入邮号。

    刘璎找来刘春雨,对他当面交代。

    刘春雨当然不懂啦,一听邮号就发蒙,刘璎只好从头讲解,告诉他这邮号是干什么的?这倒也容易,给他讲一讲官府的驿站功能就很通俗易懂。当然也有不同,这不刘春雨就发问说:“大少爷,官府的驿站是朝廷养着的,我们的邮号不是干赔钱吗?”

    看来古人也不傻,不但刘谨知道这个行当不赚钱,连刘春雨也知道,他们都知道算算经济账。可以想象,一封信、一个邮寄包裹能收多少钱?比如客户邮寄一件衣服,邮寄的费用总不能超过衣服的价钱吧?否则谁会邮寄呢?当然信件是另一个问题,信息是无价的,可是也不能漫天要价不是?价格太高,人家还不如自己跑一趟呢?

    刘璎只好耐心解释:“我们办邮号与官府的驿站大不相同,虽说信件流通是方便百姓,可我们送信也不是单纯行善,是要收钱的。虽说赚不了大钱,当然也不会赔本,起码能养活一帮人。”

    话是如此说,可现代人都知道,社会上为公众服务的买卖通常是不赚钱的,被称为公共事业。比如医疗医药、学校、公共交通等等,当然也有邮政。要不然古代里一直有驿站,可是几千年了,却一直都没有民间的邮政,古人并不傻,原因自明。理论上说,这些事业是国家养着的。当然也会有例外,如果官府硬是要它们赚钱,民众能怎么地?

    办邮号要赚大钱难,但是不赔本也容易,它不受天灾影响,倒是旱涝保收。

    但是话也不能说绝了,现代人都知道,当官方放开邮政业务的时候,立刻就诞生了一大批快递公司,说明这个行业还是有钱赚的。

    所以刘璎说:“这事情叫你办你就办,赔了赚了以后再说。”

    “是。”刘春雨不敢说别的了。

    刘璎没考虑赚钱的事,他是为了方便民众,其实信息的流通也是社会生产力,古人不懂,刘璎懂得。往深了说,信息流通也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个道理如何我们略去不说了。反正刘璎就是要办邮政,对,现在叫邮号。

    刘春雨又说:“大少爷,我还管着通信训练班呢?还要讲课,空余时间不多。我不是怕累,是怕误了您的事。”

    他这话说的挺委婉的,实际上真的忙不过来。

    刘璎白了他一眼,说:“你不动脑子啊?这一期学童也该结业了,你选出两个好的留下来,下一班就做讲课的先生,你只要管理就行了。这不是就脱身了吗?”

    刘春雨笑了:“是,是我太笨,怎么我就没想到呢?”

    刘璎:“行了,行了,说正事。还是老办法,你先要招收一批人,要年轻,识字。也给他们办训练班,学习邮号的业务。实际上也很简单,不过是学规矩罢了,有个三五天就行了。具体的学什么,我会给你文案。

    “同时要张罗铺面。铺面不需要大,一间门面就够用。一间铺子两三个人即可。邮号的第一批网点是闽江沿岸的县城。给你两艘小帆船做交通,凡是船只可以到达的县城都可以办,算下来这一批网点不超过十个吧?我们的邮号只开到县城,县城以下的集镇暂时不办。在船场里开一个铺面做总号,也要放几个办事的人。这十来个铺面作为实验先经营几个月,这期间要总结经验,还要编写章程规矩。”

    闽江这一段路不太长,用船只可以保证信件隔日送达。

    刘春雨拿着纸笔做记录,他抬头问道:“店铺的牌匾怎么写?”

    刘璎拿出一张纸,那上边是他父亲刘谨题的字:“通达邮号”。他说:“照这个字去刻牌匾,字是黄色,底色是深绿色。”

    刘春雨:“绿色牌匾?没见谁家用这个颜色啊?”

    刘璎:“对,就用绿色。今后凡是与邮号有关的物品,都用绿色,深绿、浅绿均可。店里的伙计都要穿一个马甲,也是绿色的。”

    刘春雨瞪着大眼睛有点吃惊的样子,可是他见大少爷说的斩钉截铁,也就没敢再说什么。他心里想,要是戴个帽子也是绿色的呢?谁敢戴呀?不得让人笑话?

    在现代里,绿色就是邮政的标志颜色,并且是全世界统一的,凡是邮政的设施都是绿色的。

    刘春雨愣了一会又提出一个问题:“邮号业务只限于县城方便了送信,可是一个县城也有不少的人家,如果地址不准确我们怎么送啊?”

    他说的真是个问题,因为古代没有门牌,门牌本就是开展邮政业务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有当邮政出现之后才有了门牌。当然门牌出现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送信,它还有很多市政管理的功能。门牌的事关系到社会治理,非官府别人办不到的,办邮号的商家不能挨家挨户的去钉门牌呀,官府也不会让你干。

    是的,此时根本就没有门牌,只有店铺作坊为了招揽生意悬挂的牌匾,还有士绅家族的大宅院悬挂的牌匾。街路的名称乃约定俗成,也有挂牌子的,但是大多没有。

    现在刘璎开创了邮号业务,由此就可能会催生出门牌来,这倒是个好事。

    刘璎答道:“我们邮号才开张,暂时先规定只对有牌匾的商铺和大宅门投递。类似的这些规定可以在邮号内张贴告示。”

    这个办法似乎缩小了范围,其他平民是不是就不能接收信件了呢?实际上与这些大户有关系的人以及左右邻居都可以借用大户的字号,信件同样可以送达。所以这办法看似无奈之举,实际上也是有效的。再者说,不采用这样的办法信件将无法送达。

    与这些富人毫无关系的人往往是最底层的穷人,他们极少会有通信的需求。

    刘春雨被指定为承办人,他自然就会想得很细,有疑问就赶紧提。于是他再问:“大少爷,客人邮寄一封书信收多少钱呢?”

    刘璎回答说:“按道理说需要计算送信的路程,路程远的就要贵。现在作为实验开设的铺面只有十来个,都是闽江沿岸,所以暂时统一价格,普通信件收一个大钱吧。这是实验价格,是临时的,以后如何,需要核算后再定。”

    一个大钱是多少呢?在此要给个说明。

    古代以白银为基本货币,“两”是基本单位,折合现代的货币,在明朝初年一两白银大约值现代的人民币两千到三千元,当然这是估算,没那么准,算是有个参照。在此我们按两千元来计算。

    白银和铜钱的兑换也是浮动的,此时一两银大约合八百铜钱。

    “大钱”就是大个的铜钱,此时一枚大钱兑换十枚铜钱。当然这个兑换比例也是浮动的,完全不是现代货币的面值大小的概念,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种类的货币,不同时期兑换差价很大。

    好了,一个大钱等于八十分之一两白银,参照的人民币是二十五元。

    按现代来说,这个价格偏高了,但是差距不大。

    目前看,邮号的首批客户是商人和士绅,都是有钱人,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邮资就很便宜了。

    普通信件的价格有了,其他的可以参照计算。

    刘璎知道还有邮票,现在是初始阶段,盖个章子就行了,邮票的事以后再说。

    如果真的发行了邮票,大清的“龙票”可就不是最早的邮票了,刘璎又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历史记录,首枚大明的邮票可就更值钱了。呵呵。

    刘璎看着刘春雨在那发愣,知道他是在合计赚钱的事。一封信十枚铜钱,一天能收多少信件才够本钱呢?其实不用算,在邮号的试验阶段肯定赔钱。

    为了打消他的顾虑,努力办好邮号,刘璎说道:“你不能眼镜总盯着赚钱,我们办邮号还有更深的用意。便利百姓是其一,同时也在扩展我们的影响力,对我家其他的生意也是推动。比如我们商铺没有到达的地方也可以借着办邮号而宣传我们的产品,也可以借力开办商铺。”

    这是现代里产品宣传和广告的思维了,古代人不懂这些。

    刘璎进一步启发他:“搞经营脑子要灵活,我说个例子:是不是有很多人不识字,更不会写信呢?当他们需要写信的时候怎么办?你就可以考虑增加代写书信的业务。既方便了民众,也增加了邮号的收入。”

    就是说,业务经营要努力开发新的渠道,现代里的快递就是很好的例子。官办的邮政虽说不赔钱,可也不赚钱,当私营的快递公司办起来以后,不也是盈利丰厚的行业了吗?这是什么道理?还不是要动脑筋?

    ——en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