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33章:生态环境 阅读设置

第33章:生态环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廖凯在史家谈生意,刘璎和展七雄二人坐在客房里喝茶等待。在客房里也有史家的人,人家做自己的事,没人陪着他们说话。因为他们两人的身份是跟班的下人,地位低。

    长时间坐着也是无聊,出于礼貌规矩他们也不好自己闲聊,更不能到院子里闲逛。还有难受的,这里是热带气候,又是盛夏季节,屋里很热,当然此时也不会有空调,只能使劲地扇扇子。因此坐时间长了也是难熬。没办法,他们是侍候人的奴仆,只能忍着。

    刘璎无聊地四下里看,看到一个角落处他一愣,看见那里放着有兵器,有刀枪还有火铳。刘家也是有火铳的,所以他认识。

    民间拥有火铳是比较显眼的。可客房里还有史家的人,刘璎就不好谈论人家的事情,于是他用手捅捅展七雄,暗着指一指那边的兵器。展七雄顺着他的指点也看见了,他也只是点点头,然后又冲刘璎摇摇头,那意思是不要乱说话。

    中国在宋代就使用火器,到元代已经有火铳了,据说还是中国发明的。可是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他们更信奉和依赖骑兵,而骑兵主要的兵器是刀和弓箭,并不重视火铳。

    此时的火铳还很原始,火铳体很长,立起来比人都高(有两米长),装药击发都很费事,特别是骑在马上很难使用。用途不大,得不到重视也就很少改进。

    可毕竟火铳是重要的武器,元朝统治者连菜刀都要严加管制,就更不会让民间拥有火铳了。

    这就有问题了,既然大陆上的官府管理严格,那么他们的火铳是哪儿来的呢?从大陆上难于得到,那就可能来自西洋。

    虽然现在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东西方的交流很早以前就存在了,是通过中亚的阿拉伯人做中转。中国的丝绸瓷器不是很早就到了欧洲吗?此时在中国西洋货也常见,比如洋钱币、金属小物件、装饰物、玻璃杯子等等。西洋的玻璃器皿也很有名,就类似中国的瓷器享誉西洋一样。因为人们对武器的偏爱,都想拥有好的武器,因而火器的交流速度也很快。所以此时西洋火铳出现在这里也没什么奇怪的。

    现在是火铳出现的早期,东方西方究竟谁最早发明制造的?咱们不清楚,但是现在西方已经有了火铳,这也是事实。而且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西方殖民者来到东方确实是武装着火铳的,而且比中国的火铳更好。

    那时候有个专有名词叫“佛郎机”。这个词有两个解释,一是指人,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也泛指欧洲人,中国人叫他们为佛郎机人。佛郎机的第二个含义就是火铳,人们把西方来的火铳叫做佛郎机,佛郎机的性能优于中国的火铳。这些都说明此时的西方已经有火铳了。哦,还有来自西方的火炮也叫佛郎机火炮。

    刘璎猜测屋里的火铳就是来自西方的,如果能拿来细看说不定上面有文字或者其他的什么标识能证明其产地,但是他现在的客人身份不能那么随便,那就失礼了。

    刘璎还想到,有火铳就说明他们有家丁武装。再结合这里没有官府的情况则可以推想:此地的华人家族,或者商会等,都会组织建立自卫的武装,类似于大陆的民团,甚至规模更大,港口哪儿的大炮就是证明。

    刘璎琢磨的这些事不会对展七雄讲,他知道展七雄也不会有兴趣的,在展七雄看来这种东西也常见,火铳有什么了不起啊?他没兴趣琢磨那么多弯弯绕。

    廖凯终于从上房里出来了,刘璎展七雄两人赶紧从客房出来,到大门前等候。只见主人客客气气的送客直到大门,廖凯也是满脸的兴奋,看样子生意谈的不错。

    有生意了,回到船上廖凯就和账房先生查账算账,筹划出货和进货,安排明天靠码头的装卸顺序。

    他们在忙碌,刘璎在旁边侍候着茶水听吩咐。他们的生意也没有什么可保密的,也不会避着刘璎,因而刘璎也能听到一些。

    今天与史家做的铁器生意是大头,他们说的也就比较多。有一件事引起了刘璎的注意。他们说到史家有个要求,希望下次能带几个好铁匠过来,史家一定会重重酬谢。

    这说明福建的冶铁业的确发达,技术上在此时是领先的,产品优质已经闻名海内外。史家专营铁器生意自然就盼望着自己能掌握最好的技术,压倒其他商家。在南洋在吕宋,做铁器行业的不会只有史家,甚至史家也不是做得最好、最大的。吕宋不缺乏铁矿,也就有冶铁行业,经营者多就存在竞争,技术好的就能把生意做大,赚钱更多。

    从廖凯的话里知道,此前他曾经给史家带来两个工匠,但是史家的冶铁业依然没有多大长进。廖凯虽然答应继续给史家找,但是听他的口气也是没有什么信心。

    这个事情刘璎倒是看得明白,从大陆找来好工匠也未必能起多大的作用,现在的冶铁产业结构已经比较复杂了,不是来几个人就能支撑起来整个行业的。

    这其中可能有技术保守的缘故,如家族绝技传男不传女等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作为现代人刘璎还知道另外的道理,此时的人就未必看得明白。比如当事者廖凯和史家,他们找不到原因,会以为他找来的工匠技术不行,不顶用,所以还要重新找人。

    刘璎知道他们成功的机会很小,那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这个道理在哪儿?我们说点题外话。

    技术越是进步,越是先进,它对社会环境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这就是科学技术的生态环境之说。

    “生态环境”本意说的是动植物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关系,万物互相依存。

    为了理解“生态环境”这个词,我们举个例子:澳洲的猫。

    看地图就知道,澳洲是个孤零零的存在,远离其他大陆。这个环境造成它的特殊性,那里有很多特殊的物种,比如说袋鼠、袋熊,这是其他大陆上绝对看不到的物种。

    起初人们只是好奇,还没有生态环境的概念。到了大航海时代之后的18世纪才有欧洲人来到了澳洲,他们带来了猫。猫狗鸡鸭猪牛羊等等都是人类驯养的动物,所以谁也不会特别关注猫。

    可是澳洲本来就没有猫,这很特殊。现在有人把猫带进来了。

    猫是有很强捕食能力的动物,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也是超强,繁殖能力也强,是动物界中打不死的小强。所以中国有句老话,说“猫有九条命”!

    简单一句话:猫在澳洲没有天敌!

    于是乎,家猫变成了野猫,成了澳洲最厉害的猛兽,开始猎杀澳洲本地动物。澳大利亚的土生土长的动物大多数都是又懒,又蠢,动作又慢,完全不是猫的对手。

    人们终于发现,如果再不控制野猫的数量,那么用不了多久,澳洲很多本土动物将会灭绝!

    为了减少猫的数量,澳大利亚动用国家的力量,想尽各种办法消灭猫。甚至想出了修建阻挡猫的长城,人为控制一片区域,成为无猫特区,以利于保护濒危物种。这个“长城”有两千多公里长,虽说没有中国的万里长城那么长也够可观的了,它是由电网和普通铁丝网围栏组成,还有人看守维护巡逻,人力物力的耗费不可谓不大。

    好了,过细的我们就不说了,这就是“生态环境”的原意。现代的人们发现,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需要相应的生态环境,科技水平越高,其依赖程度也就越高。这是把生态环境一词抽象化了,扩展到其他领域。

    就拿我们常见的香烟做例子,你要生产香烟这个产品需要一个大社会环境。不用详细说,只罗列一下就理解生态环境之意了。

    它需要烟叶原料、切丝机械、喷洒的香料、卷烟的纸、卷烟的机械设备、包装盒子印刷加工、玻璃纸等等,当然还离不开工人、电力、水、厂房、运输的汽车,工人要吃饭穿衣。如此等等。几乎每一项的后面都是一连串的产业。如果要生产更复杂的电视机呢?其产业链有多大?

    这就叫产业的生态环境。

    古代农耕的环境造就了小农经济思想,就是自给自足。一家一户包打天下。现代的工业科技环境里,这种万事不求人的思想就落伍了,需要的是社会的协作。科学技术发展的越高,协作的范围就越大,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

    回到原来的问题,在明朝那个年代里,“闵铁”能打出了自己的牌子,其优质的铁产品也是福建当地的环境造就的,不是一两个工匠就能在吕宋复制出来。

    这就是刘璎知道的道理。因为他是现代人,现代的普通人放到古代里就是有先知的哲人了,这就是时代的差距了。

    可是这个道理刘璎自己知道是知道,他还不能对其他人说,否则说出来就太惊人了。别人未必当他是神童,有可能当他是妖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